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文化传播学院梁艳副教授主讲环境新闻的兴起及其研究方向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6日 10:54 浏览次数:

本站讯  415日,由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教工党支部、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主办的“微科研”系列活动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新闻系副教授梁艳博士应邀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环境新闻的兴起及其研究的几个方向”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新闻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张超教授主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涉及的诸多话题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梁艳关注到这一前沿趋势,从环境新闻的兴起及发展、目前环境新闻研究的几个主要方向入手,对环境新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在对环境新闻的概念界定上,她援引中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环境新闻学是有关环境报道的学问,它探求环境报道的独特规律,聚焦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重在将人类环境的现状告知受众,引起社会的警示。环境新闻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门类,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比如公众性、科学性、调查性、揭秘性等。

梁老师援引学院已退休教师张威教授的分析,将环境新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温床期、理性期和成熟期。环境新闻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在环境新闻“温床期”,自然主义者发起了自然资源保护运动,在其影响下罗斯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建立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在这一时期“草叶诗人”惠特曼被认为是早期的环境新闻记者。1879-1960年环境新闻进入理性期。在这一时期,罗斯福总统的密友,耶鲁大学博士乔治·伯纳·葛瑞乃尔的自然保护思想对总统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促成了1894年的黄石保护法。从这一时期起环境记者开始有意识地以媒体为工具来影响政府,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1962年蕾切尔·卡森出版《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在美国影响巨大,被誉为环境新闻的经典之作,环境新闻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梁艳指出,环境新闻在中国的发展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为1980年至1990年的呐喊阶段,1990年至2000年的理性主义阶段,以及2000年至今的全球化阶段。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环境新闻在中国逐渐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人民日报的生态版、南方周末的“绿版”等都是国内环境新闻的重要阵地。在谈到环境文学与环境新闻时,梁艳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环境文学与环境新闻不同,但关系密切,环境新闻起源于环境文学,环境文学为环境新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新闻强调现实性和科学性,而环境文学更注重文学的审美性。在对环境新闻研究视角的分析中,梁艳总结了环境新闻研究目前有综述性、问题指向性、个案研究等三个常见研究视角,并指出当前的环境新闻研究存在客观性原则缺位的问题,比如当新闻记者试图如实报道某个环境问题时,如果缺少必要的深度、精准的诠释,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2020级文艺学研究生杨昕表示,梁艳老师的讲座打开了她对新闻学研究领域的新视野,用新的方法将环境文学、环境美学与环境新闻联系在一起,自己不仅对环境新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而且也产生了在环境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上跨学科交流与思考的兴趣。2021级新闻学研究生王一丹表示,梁艳老师介绍了环境新闻研究的综述性视角和问题指向性视角,对她的学术研究启发很大。

本次“微科研”讲座是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教工党支部和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联合申报并立项的山东大学2021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党建促科研:打造线上“微科研”平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活动之一。该活动每月一次,以新闻系教工党支部党员为主讲团队,面向全院师生开展学术讲座,每次50分钟,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对话与互鉴,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

【 作者:毛红敏   来自: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戚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