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威海校区举行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17:32 浏览次数:

本站讯  7月2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威海校区举行。开幕式由《泰山学刊》主编、山东大学教授何中华主持。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副书记于振涛,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出席并致辞。

于振涛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曙光指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方位、全领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组织引领服务作用,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研讨会设置四场主旨报告和一场交流研讨。主旨报告分别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郝书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张瑞涛、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主任刘儒鹏、《文史哲》编辑部历史学编辑察应坤主持。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授马秋丽主持交流研讨环节。

19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作主旨报告。天津大学颜晓峰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自信、思想自信、价值自信和力量自信的集中体现。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共同的“总问题”,深入探究“第二个结合”何以可能的哲学根基。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重构四个维度,分析了AI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补充、拓展和完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沈湘平教授重点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破解文化生命周期的贡献,指出其为人类破解文化兴衰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教授对文化主体性的内涵要义进行深入阐释,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建立,具有深厚渊源和旺盛生命力。吉林大学白刚教授、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兰州大学刘先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政部王春磊主任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维度、文化主体性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共产党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标准形塑等作大会报告。江南大学陈松友教授,南开大学余一凡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刚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习胜教授等,聚焦“当代学者的责任担当”“‘第二个结合’·思想解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关系的三次跳跃性转变”等做大会报告。

在交流研讨环节,参会代表就“中国传统哲学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人工智能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主题与参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何中华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从多学科视角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全面、准确、系统的阐释,探讨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内涵,为深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

本次研讨会由《泰山学刊》主办,《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期刊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 作者:文/张悦 图/刘波 李红翠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责任编辑: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