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发表对三颗大变幅相接双星的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08日 11:44 浏览次数:

本站讯  近日,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许昕在学院李凯教授指导下,在天文学权威期刊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发表题为 “Photometric and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s of Three Large Amplitude Contact Binaries” 的研究论文,山东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图1. WHOT, NEXT, XL60以及TESS观测的光变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对比

图2. 相接双星能量转移参数与光度比的关系

宇宙中,超过半数的恒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位于双星或多星系统中。相接双星是一类两子星均充满或超过其洛希瓣并形成公共包层的双星系统,其中大质量比、浅度相接的相接双星对理解和研究相接双星的形成及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相接双星的质量比与振幅成正相关关系,本论文利用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1米光学望远镜(WHOT),新疆星明天文台60cm光学望远镜(NEXT)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60厘米望远镜 (XL60)对三颗大变幅 (振幅大于0.7星等) 相接双星NSVS 2418361、ATLAS J057.1170 + 31.2384 和 NSVS 7377875 进行了多波段观测,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拍摄的低分辨光谱以及ASAS-SN, TESS, ZTF等巡天数据进行测光、光谱与轨道周期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目标均存在O’Connell效应和较强的色球活动,且均为浅度相接(f < 25%)双星,并发现NSVS 7377875属于H型 (质量比大于0.72) 相接双星。本论文还收集了76颗H型相接双星,分析它们的演化状态以及能量转移参数与其光度比、相接度的关系,结果表明H型相接双星的能量传递效率更低。这一工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相接双星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项目以及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青年数据科学家项目的资助。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行四年一贯制的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构建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育人体系。学院鼓励本科生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大力推动科研立项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科研机会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全方位助力学生增强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成长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AJ)是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方面的权威学术期刊,创办于1849年,由美国天文协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AAS)主办,2023年影响因子为5.1。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3881/ad9a59




【 作者:许昕   来自: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