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7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在北衡楼2025会议室邀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教授作了题为《唯物史观与东方道路:一个再审视》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马秋丽主持,学院全体师生参加。
何中华首先提出,“唯物史观”和“东方道路”两个概念的理解,他从六个方面对此次主题报告展开讲解:回应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问题的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蕴含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蕴含的学理上的潜在可能性及其结果、“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及其规范意义、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设想、东方道路执行了马克思晚年的“政治遗嘱”,对“唯物史观与东方道路”问题进行系统阐释;立足于中国现实,通过实际举例,对中国的历史与未来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给予与会人员深刻启发。
马秋丽对于本次报告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引人入胜,何中华教授对“唯物史观与东方道路”问题的讲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思想力量,传递了哲学的深邃智慧,有助于激发全院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同时为全院师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关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全院师生准确把握并深入研究唯物史观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何中华,男,1962年生,山东莒南人。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等。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5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等著作。有些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译)载,有关论点收入《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儒学年鉴》等工具书,并被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援引。在元哲学领域进行探索,曾提出建立“哲学学”体系的构想,并对哲学的形上学本性、哲学视野之独特性、哲学比较的方法论原则等问题作了较深入考察;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理论本身进行反思,注重对“发展”和“现代化”范畴的形上学前提的追问,探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命运,重思社会发展的存在论含义。近年来,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会通的研究,试图从学理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近期出版《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一书,引发国内学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