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举办第六十八期厚博论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陈培永教授应邀做客本次论坛,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付文忠教授共同担任点评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院长马秋丽担任主持,学院全体师生参加论坛。
在本次论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三位教师刘清云、冯争、张晓周分别就其论文及选题进行主旨发言。

在文章分享点评环节,刘清云就其文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共同利益观的创造性重塑》的主要内容、分析方法、内在关联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付文忠肯定了其文章的选题角度创新、理论视野开阔,同时指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仍有欠缺;陈培永从宏观视角对文章题目提出了修改意见,并从世界历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角度为其提供了论述新思路。冯争就其文章《流动社会的共同体乡愁:鲍曼的现代性思考》的选题、中心思想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付文忠肯定了其文章的现代性思考,并从文章内容转变过程、转型内在逻辑的影响、共同体概念等方面进行了点评;陈培永则建议,在文章选题方面可以从“自由”与“确定性”的关系层面阐述对鲍曼现代性理论的思考。张晓周的文章题为《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与创新思维》,他就论文框架及研究积极意义两个方面对其文章进行了简要介绍。付文忠指出,该文章创新意识鲜明但介绍较为宽泛,应进一步梳理完善其创新思维;陈培永提出,文章应进一步重点发掘生态文明理念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及创新思维。最后,马秋丽对两位点评嘉宾的建议进行总结,一是学术论文的立意要有高度,学理要有深度,二是要不断在提高概念的准确性、观点的明确性及思想的一致性上下功夫。
厚博论坛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长期以来坚持举办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及学院师生构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本次论坛有利于让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展开深层次交流探讨,打破思维壁垒,开阔学术研究视角,对学院整体科研能力及学术氛围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