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8月21日,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更好迎接党的二十大,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繁荣高端论坛”暨“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中国文化分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来自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研讨。
中国社科院原院长、南开大学-中国社科大21世纪马研院院长、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王伟光,山东大学(威海)党工委副书记周慧如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郝书翠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社科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中国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会会长党圣元、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凤才、《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主任杨晓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周向军、青岛大学二级教授谭泓参加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王伟光在致辞中指出,文化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显著标志。他强调,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支持,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
程恩富从12个方面对文明进步与文明的先进性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在判断一个总体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进步了,文化也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维度。此外,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真正形成与践行,也是人类文明在新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商志晓以“世界文化激荡中的中华民族”为题作了大会报告。他提出,中华民族要以积极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建设性的行为和方式,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奉献智慧,以己所能去树立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尽己所力,为世界文化激荡增添正能量。
颜晓峰在题为“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文明新形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但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建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新形态,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标识,有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标识,有着中华精神的文化标识,有着中国人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价值标识。
林建华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途与正道”的报告中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文明密切相关,文化自信必将升华为文化和文明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既紧紧连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国的奋斗目标,又紧紧连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强国复兴更是紧紧连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宽广的世界视野中,就是使中华民族重现曾经拥有的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时代浩荡潮流。在悠远的历史视野中,就是使中华民族重新型塑自己的面貌,在21世纪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孙熙国在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的报告中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实际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最终归宿,是真正的人间正道。
李冉在题为“世纪疫情与资本主义文明的走向”的报告中指出,在疫情之下,无论是西方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一些变化都是表象,其深层根源还是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党圣元围绕“新时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论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挑战”、高文书围绕“民生与中国式现代化”、王传利围绕“思想材料和思想体系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双创’”、王凤才围绕“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周向军围绕“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内在逻辑”、杨晓华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文化逻辑”、谭泓围绕“中国特色劳动伦理的哲学阐释”等主题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与会人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重大理论命题,更是长期实践课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需要发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契合与融通之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导我们在时代变化中把握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分组研讨环节,50余名专家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等内容为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研究内容贯穿古今中外,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研究领域。
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40多家单位、60余名学者的论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学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学习与探索》《探索》《山东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个期刊的代表出席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