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日,山东大学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及国家天文台合作,基于国内1.8米太阳望远镜(CLST;Chinese Large Solar Telescope)自主观测数据,在太阳暗条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CLST是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山东大学教授郑瑞生作为论文第一和通讯作者撰写了题目为“Formation and Immediate Deformation of a Small Filament Through Intermittent Magnetic Interactions”的论文。
太阳爆发活动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源头,可能影响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近地空间环境。暗条是太阳大气中的重要结构,其形成和爆发涉及到太阳大气加热与冷却、磁场能量积累和释放等物理过程。相关研究对揭示太阳爆发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高空间天气灾害事件的预报能力。
CLST于2020年4月30日对编号为12760的太阳活动区进行了观测,获得了高分辨率数据(注:此次观测曾被CCTV专门报道,见网址:http://tv.cctv.com/2020/06/12/VIDEjs6vY3XFyr3lDhrCgMHz200612.shtml)。基于这批高分辨率数据,该研究分析了暗条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物质交换细节(见图),探讨了活动区小暗条的形成和形变,发现暗条间相互作用是导致暗条形变的关键因素。
图:多波段数据展示两个小暗条间的相互作用
从2015年12月起,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太阳爆发与射电技术课题组与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始了长期科研合作,密切参与了CLST首批观测数据分析工作。早在2019年,合作团队便利用CLST所配备的7波段高分辨力成像系统在云南天文台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上的试验观测数据,研究了具有双层结构的特殊暗条的爆发过程,并完成CLST的第一篇科学论文(Zheng*, Yang, Rao et al. 2019)。
上述论文是团队基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系统的前两篇论文。除自身科学价值,系列研究对于论证CLST科学数据质量、挖掘其科学价值、提升CLST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系列研究证实,CLST高性能技术指标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有助于推动国内新一代大孔径太阳望远镜的建设发展。
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面上项目、中科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Ruisheng Zheng*, Liang Zhang, Changhui Rao, Bing Wang, Huadong Chen, Libo Zhong, Yao Chen, 2022, Solar Physics, 297, 56. Formation and Immediate Deformation of a Small Filament Through Intermittent Magnetic Interaction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207-022-01969-8.
Ruisheng Zheng*, Shuhong Yang, Changhui Rao*, Yangyi Liu, Libo Zhong, Bing Wang, Hongqiang Song, Zhen Li, Yao Chen, 2019,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75, 71. A Confined Partial Eruption of Double-decker Filaments.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b0f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