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1月20日,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东北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东亚历史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是山东大学(威海)第三次数字人文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围绕数字人文在东亚历史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会议围绕着“‘道’与‘器’之间:东亚数字人文的实践主旨阐述”、“多元视域:东亚历史的数字人文研究”、“‘历史’与‘数字’: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东亚历史研究”、“器以载道:数字人文引入历史研究的理性审视” 四个单元展开。
第一单元“‘道’与‘器’之间:东亚数字人文的实践主旨阐述”,由山东大学苗威教授做主旨演讲。她对数字人文的源起及山东大学东亚数字人文团队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回顾,指出东北亚历史问题纷繁复杂,但新文科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其相关历史研究迎来了新的机遇。她强调,以历史研究需求为导向,以古史体系建设、冷门绝学项目为依托的东亚数字人文实践探索,从现代技术中来,到传统人文中去,从方法论的角度为社会人文学科提供时代的助力。古典有“小学”,当代有“数字人文”,这是时代的赐予。从本质上讲,这一实践是历史研究以数字技术之“器”,追寻客观历史之“道”。苗威教授从“技术与数据的分层次积累”、“网络数据平台的综合构建”以及“团队建设与人才凝聚”三个方面讲述了数字人文实践的具体内容,并认为数字人文的综合、交叉特性符合新文科发展趋向,在解决复杂的东亚历史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单元“多元视域:东亚历史的数字人文研究”,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主持。云南师范大学周智生教授作了题为《数字人文推进边疆交流史研究的思考》的报告,就数字人文的基本认识、数字人文与边疆交流史结合的可行性、数字人文推进边疆交流史研究的路径三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周智生教授认为,目前传统文科研究正在寻求研究范式上的转换,其突破口即在数字人文。因边疆交流史研究具有边疆性、民族性、国际性的特点,本身非常需要数字人文技术的支持,这就使二者的结合具有可行性。山东大学姜斌副教授的主旨演讲《历史的星空》,利用Stellarium等软件生成天象大数据,将其与中国史书记载的五星连珠、荧惑守心等天象进行对比验证,对天文志记载做计算修正,并分析史料记载产生错误背后的原因。华中科技大学金燕副教授的《基于相似度计算的引文文本匹配算法研究》,将《韩国文集丛刊》中的高句丽部分同中国正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相似度计算,把二者进行对比。金教授具体介绍了引文数据处理和文本匹配工作,阐述了BM25与VSM模型的运用,以量化的计算为历史研究提供客观的研究方法。山东大学牛林杰教授的《韩国的数字人文研究现状及案例分析》,就韩国数字人文的兴起与发展、学术组织与活动、汉阳都城数字复原项目和《支菴日记》研究等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牛林杰教授提出了韩国数字人文研究值得我国学者借鉴的几点经验,即顶层设计意识明确、学科融合度深广、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成果评价标准跟进及时、数字人文技术平台建设成熟。牛教授认为鉴于中韩在地缘和文化方面关系密切,两国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南京大学邱伟云副教授的《新文科视域下东亚图像概念史研究的数字转向》,阐述了概念史的概念、东亚概念史研究的数字转向、东亚图像概念史的互动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的《东北政治势力南向发展的动力》,就“东北政治势力南向发展的趋势”、动因、“中原王朝的核心及外围二元性建构对东北政治势力南向发展的牵引”这三点问题展开论述。李教授认为东北地区由于天然环境所限,不利于人类政权组织达到高级阶段,因此东北民族政治势力南向发展,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现象。云南大学潘威研究员的《“数字人文”方法在东亚历史台风研究中的探索》,介绍了17世纪以来东亚台风研究的目标、 DH方法与历史台风信息提取、GIS手段与历史台风时空过程的展现,体现了数字人文技术在东亚台风研究中的新应用。
第三单元“‘历史’与‘数字’: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东亚历史主题研讨”,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董灏智教授主持。接续前二个单元从天下到天空、从政治到台风、从文本到算法、从域外到域内,对数字人文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本单元主要是凝聚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案例研讨。首先由山东大学科技专聘陈建红老师将其新作《数字人文视角下的东北古史体系》作了汇报。该论文以数字人文技术为研究方法,对中国东北古史体系进行了全新视角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大龙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延边大学李宗勋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拜根兴教授、云南大学罗群教授、南京大学邱伟云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董灏智教授以及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庄会彬教授、韩国圣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深刻的学术点评。教授们肯定了该论文的研究价值与创新性,将计算机技术同古史体系研究相结合,选题新颖;同时,为中国东北古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但在创新过程中,由于学科跨度大、缺少可资借鉴的前贤经验等现实影响下,从方法论的角度,在由传统向现代突破的过程中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第四单元“器以载道:数字人文引入历史研究的理性审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的李大龙教授进行大会学术总结。李大龙教授回顾了会议的主要主题内容,对以数字人文为中心、多学科参与、深入探讨的专题会议组织形式和会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数字人文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给历史学科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发展潜力巨大。他还指出,在历史研究领域,数字人文作为辅助研究的工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历史书写表达形式。传统学者如何参与其中,驾驭这一现代性的技术体系,尚需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