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解读张炜小说《忆阿雅》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31日 13:06 浏览次数:

本站讯 1028日下午,北京大学知名学者陈晓明教授应邀做客校区稷下讲坛,在电子楼102教室为校区师生作了题为“凝视的困境:审父与自我的经验——试析张炜的《忆阿雅》”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主持,文化传播学院王艳丽、梁艳、唐鹏举等老师和众多研究生、本科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陈晓明教授以轻快幽默的方式切入话题,对张炜作品《忆阿雅》进行深入分析。陈晓明教授指出,《忆阿雅》以“我”的叙述穿越历史,叙述人在宽广深远的历史背景下穿行。作品中有一种浓郁悠长的抒情性语感贯穿始终,而这一特点在汉语文学的客观历史叙述已较为成熟的背景下尤为难得,并称赞张炜在“我”的叙事下重建了浪漫主义主体,深入阐释了这一努力在文学源流中的重要意义。陈晓明教授提到,中国当代小说惯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以现实主义作为整体风格,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时代原因,认为在当代文学经过多重文学思潮后,张炜仍能在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之外尝试个人浪漫主义主体的建构,这是值得细致研究的文学尝试。

讲座中,陈晓明教授还围绕“审父的叙事:对自我的历史的审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忆阿雅》中有关两个父亲的叙事是最触动他的部分,因其与张炜都是从五十年代与共和国共成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定时代经历,这也是他能读懂张炜并认可、欣赏张炜作品的重要心理原因。通过对主人公宁伽从极度渴望生身父亲到得遇后的失望与躲避、对从未谋面的义父老孟从逃离到追寻的心路历程的分析,陈晓明教授解读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农民、大地、革命历史、红色政权、劳动人民等的独特意义和深层内涵。陈晓明教授引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有关动物的理论解说了阿雅这一形象背后的深层内涵,指出阿雅是张炜倾注心血虚构出的一个集灵猫、狗獾、狐狸、貉、鼬等动物特征于一身并兼具智慧与美丽的小动物,也是张炜对动物与自然思考下的产物。

讲座最后,陈晓明简要总结了张炜在《忆阿雅》中体现出的信仰、逃离与人本自然主义。他认为张炜是少数被叙述成有精神信仰的理想主义的作家;然而,他的理想主义却有着独特的内涵,那就是反现代性的现代主义精神。

张红军做了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陈晓明教授讲座的重要学术价值,使师生们对张炜小说《忆阿雅》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陈晓明,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16年至2021年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无法终结的现代性》等2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600篇。2003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北京市、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 作者:李春芝   来自: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戚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