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1年01月13日 14:17 浏览次数:

本站讯  112日,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受邀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师生作了题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院长焦佩主持,报告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学院教师在204会议室集中参加报告,全体研究生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参加了报告。

王凤才教授围绕“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这一中心议题,从“生态文明是未来文明发展方向”“生态治理是通往生态文明之‘消极路径’”“绿色发展是通往生态文明之‘积极路径’”以及“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四个方面具体展开。王教授首先指出文明发展形态与文明发展方向等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有关文明的“四分法”或“五分法”都把生态文明视为“四个文明”或“五个文明”中的一种或者一个部分、一个维度。诚然,这种划分法已经给予“生态文明”在“社会文明”或“文明”中以重要地位,相对于“三分法”来说,是一个巨大进步; 但从历史逻辑上看,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还应该再提高——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这样,生态文明就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种新类型、一种新形态。

王凤才教授进一步指出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是通往生态文明之路。生态危机原因是复杂的、综合的——既有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科技应用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观念方面的原因。之所以说生态治理是通往生态文明之“消极路径”,是因为对于生态治理既可以做“积极的”解读即事前预防,也可以做“消极的”解读即事后治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事后治理”。只有解决生态危机才能走向生态文明,而和谐发展或绿色发展就是通往生态文明之“积极路径”。所谓“和谐发展”,就是要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态度既不是盲目膜拜、消极顺从,也不是肆意征服、无限利用,而是尊重爱护、和谐共生。随后,王凤才教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基本战略、基本措施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一个生态安全、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美丽世界。

会议最后,院长吴文新教授、副院长马秋丽教授以及参会的部分老师与王凤才教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并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吴文新院长就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等问题与王凤才教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马秋丽院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各领域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王凤才教授不仅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了作为美丽中国建设重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性,探寻其长久发展方向;而且从价值哲学视角唤醒人类对非生命存在物的生态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与理解,并提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使参会师生获益匪浅。

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


【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责任编辑: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