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全面阐述了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报告、一份全面擘画未来、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的报告。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谈”专栏,展示师生医务员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真知灼见、体会感受和践行思路,激励大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势谋远、精耕细作,为学校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和“双一流”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惧拼搏、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谈丨党工委宣传统战部(教师工作办公室)部长(主任)王景瑞: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 精耕细作开创校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高校作为精神文化高地,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繁荣兴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新时代十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威海校区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内聚力量、外塑形象、打造良好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威海校区坚定不移地推进一体发展,深入贯彻《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立足山大百年文化底蕴,以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担当,一以贯之推进文化引领战略。我们统一思想,科学谋划,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委员会和美育工作委员会工作之中,并按照要求调整成立文化委员会,大力推进跨校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学生荣誉体系,促进师生交流互访,并通过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一院一品”品牌文化活动打造、参与首届全民运动会、承办一校三地排球赛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师生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一体发展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共识;我们提高站位,主动作为,坚持党建统领、固本强基,扎实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5模块10环节”的“4+4+2”教学模式,多次被中央、省市媒体的宣传报道,并作为经验进行推广,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干事创业激情充分激发;我们守正创新,凝练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文化建设之中,打造出“稷下讲坛”“中华复兴论坛”“中韩关系论坛”等学术品牌,连续开展了“大使讲坛”“齐鲁文化与民族精神体验营”等学生活动,创新社团建设“五个一”工程,构建起以“四个创新”为平台的双创工作格局,进一步涵养了师生家国情怀,提升了创新能力,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自信充分彰显,山大文化已然成为激励全体师生员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校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重大战略部署。报告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形势下,校区文化建设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传承山大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推动文化引领战略提档升级,矢志不渝将坚定文化自信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始终,在服务文化自信自强中展现更大的作为和担当。
一、树立文化引领新理念,在强化意识形态责任担当中保持定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性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前所未有。这就要求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党对文化育人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眼光,将办学特色、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特征紧密结合,明确文化育人目标和工作思路,构建起党工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师生协同参与、社会联动配合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格局。二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加强对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管理,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用好互联网,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旗帜鲜明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开展教育引导,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切实维护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大局。
(二)突出思想引领。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金钥匙”指导实践、破解难题,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实招硬招。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五个一”学习模式,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学习方式、完善学习制度,引导广大师生和党员干部用好“学习强国”“灯塔在线”等平台,增强学习吸引力、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要工作部署,开展多角度、深层次研究阐释,不断深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研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不断夯实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
(三)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的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一是预判风险做到“耳聪目明”。要抓住时机,抢占先机,加强校内外舆情信息监测联动,发挥好舆情信息员、评论员队伍作用,做好线上线下舆情信息收集,对制定、出台或实施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进行超前预测、超前研判、超前化解,争取将潜在的各类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二是化解风险做到“眼疾手快”。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分类施策做好舆情引导,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片面理解及时引导纠正,对实际问题协同做好线下处置、线上回应,以解决线下实情推动化解线上舆情,形成舆情处置的闭环管理。
二、打造思政铸魂大格局,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凝聚合力
(一)加强师德建设。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一是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师德考核,注重运用师德考核结果。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将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同时,加大教师典型选树力度,通过举办教师入职、荣休仪式等,激励教师潜心育人。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建强教师党支部,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继续推进与企事业单位共建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支持青年教师通过挂职锻炼、访学交流等形式,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对师德失范问题“零容忍”,探索建立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二)善用大思政课。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一是突出抓紧抓牢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理直气壮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在深化校区“4+4+2”思政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抗疫精神以及百廿校庆文化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思政素材,综合运用好胶东红色文化资源,融会贯通到思政课教学实践,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时代感、厚重感。二是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探索推进“校区—学院—系—专业—课程组”全链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学科视域、理论和方法之中,形成“一院一策”“一域一特色”“一课一思政”的生动局面。
(三)深化三全育人。一是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提升师生文明素养。依托法治宣传教育研究基地,开展法治文化节系列活动,推进校区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二是深化“五育并举”,加强各类学生社团建设,把握好入学季、毕业季等重要时段和节点,通过开展好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引导学生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大力营造知行文化。三是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强化志愿服务价值引领,通过志愿服务课程、活动和典型宣传等形式,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激发志愿服务主动性。
三、构建宣传赋能融平台,在提升思想舆论传播效能中激发活力
(一)凝聚宣传合力。宣传思想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一是加强跨校区上下联动。坚定不移推进一体宣传格局构建,坚持一校三地宣传思想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积极主动强化与学校党委宣传部、青岛校区宣传部门联动,从引领、凝聚、服务师生员工的高度出发,一体谋划、一体实施、一体发展,推动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强大推动合力。二是加强多部门左右协同。树立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协作意识,引导各教学院部、职能部门全面行动起来,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种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体联动,密切协作,精准发力,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协作的整体力量,共同投入到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格局中。
(二)提升宣传本领。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建立校区媒体平台联动传播机制,畅通媒体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渠道,增强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引领作用,积极吸纳师生、校友中的意见领袖和网络达人参与宣传,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宣传矩阵效应,牢牢把握宣传主动权。二是推进媒体融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运用图片、短视频等新形式进行符号表达,探索“互联网+宣传思想”工作模式,发挥宣传最大效能。三是围绕中心工作。聚焦学校立德树人成效和“七大战略”提档升级,重策划、树品牌,深入基层、联系师生,大力开展扬正气、树典型、鼓干劲、聚人心的宣传报道,营造强大的校园舆论氛围。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与国内主流媒体沟通,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及时将校区重大办学战略、办学成果向主流媒体通报,不断提升校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建强宣传队伍。一是坚持政治上强起来。将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培训计划之中,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和定期轮训机制,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准确把握队伍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坚持业务上精起来。加强校地、校区间联动,共建共享优质专家库,加强宣传员、信息员、评论员以及学生骨干队伍业务能力培训,强化正面宣传引导,提升选题策划和网络运用能力,做好网络文化建设。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将宣传工作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重要指标,每年评选表彰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着力营造人人参与宣传、个个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作风上硬起来。切实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汇集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回应网上关切的方法手段,熟练掌握网上信息发布、报送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不断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
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外延不断扩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威海校区文化建设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精耕细作”工作思路,坚持“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加快校区“新亮点”建设、实现学校“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筑牢思想根基、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