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谈 |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郝书翠: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30日 10:02 浏览次数:

编者按:10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全面阐述了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报告、一份全面擘画未来、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的报告。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学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谈”专栏,展示师生医务员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真知灼见、体会感受和践行思路,激励大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势谋远、精耕细作,为学校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和“双一流”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惧拼搏、团结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郝书翠: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引领青年的本领,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更好地承担这一职责使命,就需要解决好立场、能力及路径问题。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解决好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讲信仰有信仰的人是至为关键的。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出现在世界面前的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沧桑巨变的根本原因和最大逻辑。支撑共产党人历经磨难涤荡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历史一再证明,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有为远大理想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千难万险都阻挡不住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进步伐。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人到半山坡更陡,船到中游浪更急,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与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错的历史时空中,青年是否有信仰,至关重要。这就更加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引导好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素养,不断提升自身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多次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理论上清醒、坚定是政治上清醒、坚定的基础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高低与历史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有效抵制肤浅化、碎片化等错误倾向,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清世界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三,高校思政教师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守正创新,向大学生讲好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他多次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新时代条件下“讲好道理”的新模式、新路径。其一,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高讲述的语言艺术。要及时捕捉当前传播方式的变化及特点,创新话语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表达意愿,将传统的“权威范式”转换为“对话范式”;遵循易讲易懂原则和形象生动原则,将党言党语、网言网语、民言民语融合起来,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冲击力。其二,要创新讲述模式,拓展讲述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大学生参与和互动,就可以搭建起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沉浸式、案例式学习模式,突出大思政课的时代感、导向性、现实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其三,要注重贴近大学生需求,善于运用新媒体,拓宽讲述的渠道,占领互联网传播高地。以更开阔的视角、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样化的形式,更活泼更青春的元素,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共情性,让大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既能得到思想理论的熏陶,又能感受到参与理论传播的愉悦,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网化人。

 

【 作者:郝书翠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责任编辑:陈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