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聚焦党的二十大 | 基层党建巡礼: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17:44 浏览次数:

编者按: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全面阐述了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报告,一份全面擘画未来、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景的报告。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威海校区党工委组织部、宣传统战部策划推出“基层党建献礼党的二十大”专栏,全面展示校区各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成效,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爱校荣校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势谋远、精耕细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党建业务深度融合 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重使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近年来,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融合发展战略为指引,积极探索院企、院地融合新途径,努力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新亮点,大力构建“党建+科创”育人新模式,不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助推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引领科创育人,助力提升学生创新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融合、科创育人,着力建设综合类、智能车与电子信息类、计算机与软件类、机电产品与智能控制类四大竞赛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创新精神。

undefined

第七届移动应用创新赛中荣获特等奖

undefined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喜获佳绩

undefined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

(一)构建传承模式,用好“传帮带”

各学科竞赛组负责人每年对新一级学生进行竞赛介绍及纳新宣讲,联合科研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的科研竞赛进行启蒙,选拔培育新一届科创竞赛中坚力量。鼓励进入科创实验室的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开展“传帮带”,引领带动低年级学生快速进入科创竞赛状态,为学生科创能力培养提速。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子近年来在科创竞赛中收获颇丰。在“挑战杯”和“互联网+”竞赛中,学院学子获得国家级奖项十余项,省级奖项六十多项;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学院学子近三年获得全国一等奖20项、国家二等奖9项;在2021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学院学子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中,学院学子获得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第46届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中,学院学子获得国家级金奖2项、铜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以及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学院学子获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

(二)落实“三全育人”,加强教师指导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的积极性,号召专业老师积极投身学生科研指导工作,通过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利用“本科生导师制”和“科研助理项目”发现科研苗子,结合工科专业特点,选拔部分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引导其在学科竞赛、科研立项、论文发表等方面有所突破。如学院教师王春鹏,指导学子在第七届移动应用创新赛中荣获特等奖,其参赛队伍在获奖数量、获奖层次上都创造了山东大学的历史最好成绩;学院教师郭春生,指导学子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斩获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3项,再创佳绩。

(三)立足学科特色,构建科创平台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历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致力于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目前,建成了包括人工智能、互动媒体等八个前沿方向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实现了本科创新与学科方向的有机融合。同时,学院注重与校区其它学院的交叉互动,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学院学子在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取得了山东大学在该赛事上的第一个一等奖,参赛队伍来自于数学、物理、海洋等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学生及教师。

二、党建引领学科发展,助力打造学科新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学院党委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学科交叉为抓手,根据学校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学院学科特点,鼓励教工党支部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模式,汇聚发展合力,共同打造学科一体化融合发展新高地。

赴计算机学院开展工作交流

undefined

量子信息工程实验班开班仪式

(一)强化学院交流合作,探索学科融合新模式

学院不断加强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沟通交流,强化三方合作,统筹推进三方在材料、机械等学科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三方在“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学位点建设中协同融合、一体发展、争先进位。学院不断贯彻落实山东大学“一校三地”本科教育‘1+N’方案,秉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探索建立一校三地多校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结合学科特色,积极推动校区学科交叉,分别与东北亚学院、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海洋学院等学科团队互取所长,共同立项交叉学科培育项目,助推校区学科融合发展,打造校区学科发展新亮点。

(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依托学科齐全、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空间科学形成了空间信息交叉学科,开展了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解决信息科学、电力工程与空间物理学科的交叉共性难题。学院智能电网团队与空间科学研究院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研究团队共同搭建了智能电网与空间物理交叉学科平台,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为响应国家建设“新工科”的号召,学院以现有通信工程专业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量子物理学科,与山东省量子研究院共建“量子信息工程”实验班,强化交叉、培养创新,积极探索面向工程应用的专业培养新模式。

(三)整合学院学科资源,催生发展内驱力

学院新能源材料及器件课题组积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组成由材料、机械、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相关教师团队,开展“新一代磁性材料及电磁驱动、传动、支承装备与技术”科学研究,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学院建立机械、材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拥有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条件以及“人工智能+”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各教工党支部结合本学科特色,深刻学习领会学科融合对学科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专题研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努力为学科融合发展献计献策,为提高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贡献力量。

三、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助力校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近年来,学院党委积极践行“扎根齐鲁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服务山东战略,深入开展与地方政府的产学研合作,为推动区域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学院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导向,将党建工作与就业、校友、服务地方等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拓展院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力促进院企合作共赢。

undefined

学院科研团队与威海当地企业签约仪式

undefined

山东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来网络”实验班揭牌仪式

(一)聚焦科技前沿,共育青年才俊

近年来,学院党委统筹各方资源,努力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支持,积极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学院组织前沿论坛,搭建科研攻坚平台,提高科技创新效能,多名教师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学院王丽、郭春生、宋凯凯、路士州四位教师先后获得威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奖,教授陈原荣获“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学院教师贺红、王胜海等获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校地合作人才等称号。青年科研人员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动力源泉,是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学院将持续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实现院地同频共振、合作共赢。

(二)发挥专业优势,科技助力发展

机械系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对接威海本地企业,组织党员教师走访威达股份有限公司、威高骨科、天润曲轴等知名企业,洽谈科技项目合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学院海工装备团队深入威海双丰物探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泰昱精工科技有限公司、黑系智能装备(威海)有限公司、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威海科尼利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碳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积极推进院企联动,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达成多项合作意向,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学院与威海市公安局文登分局积极开展校警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实战前沿和理论高地的优势,实现高效智力资源与公安警务资源的有机融合,在互助互利、共建共赢中打造校警合作亮点品牌,为平安威海、平安文登建设再立新功。

(三)深化院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山东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来网络”实验班。学院通过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与开发课程、共建数据通信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等举措,在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实验班的成立是学院党委坚持精耕细作、转变思维范式、创新工作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也是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又一有力举措。


融合促进创新,创新引领发展。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谱写新征程上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来自: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王婷、赵易琳、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