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磁性材料及电磁驱动控制。近五年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立项经费1000余万元,以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Frontiers in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2023年度获评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信念如磐初心故,家国情怀显担当
王丽自大学本科入党后,在二十八年的党员生涯中,贯彻始终的是她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
信念并非无根之木,无水之萍。王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源于日常的一点一滴,贯穿于她在山东大学求学和工作的全过程。山东大学“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基因深刻烙印在她的心里,支持她从学生生涯到教师生涯、从教学科研到管理岗位的转变,她也把全部的精力奉献回馈给了学校。
作为党员,王丽首先要做好的,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身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行政、教学、科研交织在生活中,奏响了王丽工作的三部曲。学院内的大小事宜需要王丽决策,课题组科研活动需要王丽主导,课题教学也是王丽的本职工作之一……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百八十余名教职工、三千多名学生,如何服务好各位老师和学生是她常记挂心头的事情。
她说:“学生事情无小事,学生获得成长不仅在课堂,更在校园,在我们整个的育人环境中。”新生入学以来,她全面了解新生适应情况、军训身体状况等,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院研究生林永久,入学不久即查出患有白血病,王丽得知学生的病情和家庭情况后,立即开展对学生的帮扶工作,在校友和全院师生中为林永久募集救治资金,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并多次致电林永久,鼓励他积极治疗。经过一年的治疗,林永久目前已返回学校并能参与课题组工作。
不仅如此,王丽还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和科研活动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高尚品格的培养。她在招募科研团队成员时常说,品德是第一位,其次才是科研能力。在多年如一日的教育工作中,王丽一直坚持以家国情怀为先,身先为范,担起培养一代又一代时代新人之责任,指导一批又一批山大学子走入社会,回报学校,回报祖国。
改革在先勇创新,润物无声向未来
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是王丽突破学院发展困境的有力举措。身处一个体系冗杂、学科繁多的学院,学科体量老、小、散,学生的培养管理推进错综复杂,学院整体竞争力不足,是摆在王丽面前的大难题。但困难也意味着机遇。作为校区唯一的工科学院,无论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还是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都急需大量的工科人才。王丽提出合理利用学院的专业资源,大力发展交叉融合,提出融会贯通、以点带面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低碳新能源材料及装置、先进机器人应用与装备、新一代人工智能及应用三个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平台;主导学院对传统本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设立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三个新工科专业,开设辅修专业,建立两个拔尖人才实验班,大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大力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双创基地,以思政育人和双创育人为引领,开创建设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她组建的磁性材料及电磁驱动控制研发团队,一支由材料、机械、控制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正是得益于学院本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团队在非晶材料及磁悬浮电机研发、基于粘接磁体的微特电机等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成果,助推企业产业化并产生实际经济效益。
除了在教学体系方面进行改革,王丽高度重视学院的科创工作,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点,主导建立和完善学院创新创业机制,努力争取科研基金、场地和平台,支持学院双创工作开展。她牵头成立的玛珈山教育基金会,重点培育和扶持学院学生双创项目和实训平台,由基金扶持的大学生双创竞赛项目选拔评审会,已资助数十个双创团队,获得资助的团队在国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作为基金理事的校友企业天罡仪表,建立了涵盖学院4个专业模块的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
王丽常说:“学院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推动学生动手实践,成为学生腾飞的助力。”学院依托双创基地打造了“双碳与智能制造”“新工科青创未来”“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算法与软件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五类创新实践平台,每年指导千余名学生参与双创活动,在学校A+及A类赛事中年获国家级奖项50余项、省部级奖项200余项,培养了包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本科生,孵化了“智能车”“海水淡化”“电子散热”“智能交互”4个科教融合示范团队。
产教融合重实用,需求对接启新程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王丽感受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见证时代浪潮带来的变化。她深刻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性,积极与企业接轨,深入了解企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效果,敏锐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她充分发挥学院学科和人才优势,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发展搭建起校地企合作、科教产融汇的平台。学院组建了20余家校企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础,牵头成立威海市智能制造学会、山大-有研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院,辅助企业成立产业链创新联合体,为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让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是王丽一直追求的目标。
身为磁性材料及电磁驱动控制研发团队的掌舵人,四个小组的组会,她几乎次次不落;研究进度、解决方法、实现效益,她层层把关。谈起导师,课题组成员研究生王一男总是满含感激与钦佩,他研究的方向,正是在导师王丽结合前沿方向和产业化热点的基础上确定的。在他的眼中,王丽总能准确把握课题方向,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质因材施教,为身处迷茫的学生指点迷津。
在课题组中,王丽带领学院研究生,针对企业需求进行集中探讨,从多个角度进行材料创新,最终实现了将先进的磁性材料应用到高端电磁动力装置(电机/电源)上,成功解决了国内该领域卡脖子问题。如今,课题组作为产业生产的重要一环,如桥梁般连接起产业供应上下游,把上游研发出的基础性材料,推广应用到下游的实际产品中去。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王丽心中始终坚守的信念。身为党员,王丽以家国情怀为先,引导学生坚守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为民族复兴勇毅求索的志向,奠定学生成长成才之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她细致严谨的讲解,以身垂范的工作态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前进的方向;在学院事业中,她勇挑重担,敢为人先,以坚韧不拔的恒心和耐力主动对接国家需求,顺势而为,改革创新,重视实践、产教融合,紧跟时代步伐破解学院发展难题。
优秀党员代表、学术严谨的老师、科研路上的领路人、学院发展领头人……身兼数职,让她保持着忙碌而高效的状态。正如王丽所言,比起展望未来,她更喜欢抓住现在,尽力做好手头的事情。她说:“生逢伟大时代,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能够与时代和光同辉,又是十分的幸运。”王丽一直坚定地走在新时代育人道路上,用实际行动书写共产党员的初心,践行着山大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