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推出“光荣的使命”系列专访,宣传校区优秀教师代表典型事迹,激励校区全体教职员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学校“全面图强”贡献力量。
孙光宁:法学院(威海)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方法论、司法理论。近几年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0余篇;在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三项,山东省社科项目三项,司法部项目两项,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理论研究课题两项,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课题一项,两次获得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在2023年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勇做先锋争当榜样,牢记使命做好党建
孙光宁对党组织的向往,在大学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一直到硕士在读时成为正式党员。谈到入党动机,孙光宁坦言是受到身边优秀同学的影响。“回想当时,我身边的许多优秀同学都积极入党,成为党的重要新兴发展力量。受他们的感染,我觉得我也应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变得像他们一样优秀,为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从党员到支委委员,再到党支部书记,孙光宁在严于律己、履行好党员责任的同时,还把理论学习、实践磨砺作为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内提能力,外做支撑,打造内外兼修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围绕这一目标,他切实发挥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结合年轻党员老师的特点,以主题党日为抓手,不断创新学习形式,组织党建知识答题、组织参观红色基地、召开党小组会议,积极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多次专题和专业学习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相促,持续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支部委员原蓉蓉在参与了“书记讲党课”的活动后也认为,孙光宁作为支部书记在组织建设、理论学习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不仅提升了支部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从专业内容、科研方法的角度拓宽了年轻党员的视野。
不仅如此,孙光宁还将自身专业与党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科研活动与党建活动相结合,主持多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为主题的国家级重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并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他关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有机互动,积极为地方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献计献策。在书记讲党课的活动中,他以“经典红色司法案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对红色司法案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详尽丰富的案例资料和深入的剖析,带领支部成员对红色司法案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与优势及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度学习。即便如此,孙光宁认为自己在党建工作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认为要不断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促进学风建设,以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激发支部活力,依托专业优势,将科研融入党建活动,注重实践锻炼,进一步增强“党建+专业”的融合。
对于有志于入党的大学生,孙光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大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和动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政治素质,提高思想觉悟,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实践者;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迎接党组织考验。”
严谨教学精进不休,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是孙光宁自成为大学教师以来一直秉持的教育理念。“如果同学们过于追求学科绩点,就容易忽视些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事物。”为避免这种情况,孙光宁会主动与学生交流,发掘学生的特点与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的侧重于科学研究,有的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展开,使其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能够迅速地适应将来的实务工作岗位,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孙光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孙光宁擅长从案例引入,结合案例展开对理论的分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在课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身为一名博士生导师,针对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主业的特点,孙光宁强调对学生在科研方面进行引导和训练。他定期组织其指导的学生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学生在校内举行专题研讨,针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或话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专门组织一些针对论文写作的研讨,以某一论文的写作为分析对象,组织学生对于论文写作发表意见。目前,孙光宁指导的学生已经有十余人次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包括山东省法理学年会、全国法律修辞年会及一些专业的学术会议,这些参加会议的经历调动了研究生的积极性,使得其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迅速展开。这些引导与训练使学生的学术生涯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有时孙老师还会组织我们翻译相关外文资料,这种翻译工作能够比较扎实细致地奠定我们相关的研究基础。”学生回忆起孙光宁的教导总是充满感激。
其身立而其教存。孙光宁不辞辛劳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与引路人。在学生眼中,孙光宁平易近人,在学术研究方面勤奋严谨,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写作当中。从他身上,同学们学到了“做事贵在坚持,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轻言放弃。”
孙光宁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感受,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引和疏导,克服各种困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引。他鼓励学生适当培养兴趣爱好,强身健体,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要把生活过得精彩。
目标明确勇攀高峰,教学相长砥砺前行
十几年如一日,孙光宁将自己投身到法律方法论的研究工作当中,特别是在将法律方法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不足。
孙光宁不仅在法学专业领域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成果,而且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充分有机结合。孙光宁长期致力于司法案例的研究,尤其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有着深入研究。通过指导性案例的研究,孙光宁推动了案例指导制度的有效运行,直接有助于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充分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谈及印象深刻的科研项目,孙光宁将其主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案例指导研究”排在了第一位,这也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法学院历史上首次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凭借以往研究指导性案例的基础,孙光宁争取到了主持研究这个项目的机会,并最终完成了60万字的专著和20万字的案例汇编,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孙光宁坦言:“这是我目前历时最长、投入最多、挑战最大的一个项目,使我和课题组在各方面都有了一个极大地进步。”此外,该项目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案例指导制度,充分发挥案例指导制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应该融入法治建设的各个角落。”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孙光宁不仅在二者之间做到了平衡,还做到了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是孙光宁对于导师和学生关系的独到见解。在他看来,学生跟随导师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互相成长、互相反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孙光宁将自己在司法案例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将法学原理放在司法案例的实际情境下进行讲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相应地年轻一代的学生更能提出结合时代特点的新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学原理的运用等,这些问题使孙光宁对法学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境遇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给他带来反思,帮助他获得科研灵感。“所以我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自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孙光宁不知疲倦地将自己投入到科研活动当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在如此高效率工作的背后,孙光宁有自己的方法:努力和方向。他这样说到:“努力是基础,方向可以加速。”多年的科研工作使孙光宁也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科研经验:“在科研工作中,要保持科研主题与成果在宏观方向上的一致,在微观上及时进行调整,广泛吸收各方力量。”
尽管已经取得如此多的科研成就,孙光宁对自己的评价仍然是:“还不够。”他认为现有的成就距离达到自己的理想还有很远,对于满足国家法治建设的需求也很远,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努力。孙光宁强调:“身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希望自己研究的理论能够为法务实践工作者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思考。”
孙光宁是一位学者,是一位教化学子的师者,更是一位党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这一路走来,孙光宁一颗赤诚之心更加灼热,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心向党,永葆忠诚本色,为青年党员树立起一面高扬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