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光荣的使命丨杨林: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0日 16:38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推出“光荣的使命”系列专访,宣传校区优秀教师代表典型事迹,激励校区全体教职员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学校“全面图强”贡献力量。

杨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山大杰出中青年学者,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权威重要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曾获“海洋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山东大学第十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第十七届第十八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6篇咨政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

如果要用一个词去总结杨林教授的故事,那一定是“相信”。作为党员,她相信自己的信仰;作为学者,她相信自己的专业;而作为老师,她让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创造价值。

与人交谈时,杨林始终面带微笑,谈吐不失风趣而又尽显深厚知识底蕴,给人留下可亲可敬、平易近人的深刻印象。辛勤耕耘近三十载,她在学术的沃土中培植祖国栋梁之材,用知识浸润思想,以实践探求真理。

诲人不倦久耕耘,温良教导润人心

在学生时代,杨林为自己树立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参军,另一个是做老师。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杨林参军的心愿不幸夭折于未达标的身高上,教师的梦想则在高考后如愿启航。怀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好的人才”这一理想信念,她将满腔热血灌注于教育事业当中。

杨林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现代财税理论与政策、海洋经济与管理。她在教学中将财政学的合规性应用到海洋经济与管理领域,打破了学科壁垒。她认为,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所创新,取得成效。

2020年,杨林被评为山东大学第十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今年,杨林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杨林在教学上讲求“真材实料”,既有课本里的学术理论,还有现实中的热点动态,更有思想政治的保驾护航。

作为经济学教师,她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学术新闻、研究国家政策需求,以确保传递给学生最前沿的学术之“道”。而在“授业解惑”过程中,杨林也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考虑到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她会通过实例引出理论,待学生对理论形成初步的认知,再在此基础上将其拔高到新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杨林坚持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她的课程思政教学从不是遥不可及的道理讲堂,而是有声有色的案例分享。杨林强调,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难以真切感受社会运行的规律。而课程思政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引领大学生跳出狭隘的思路,去思考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她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黄大年、屠呦呦等科研人员的故事,让学生能在他们的经历中看到未来的自己。她告诉学生,如果想要成为自己理想的模样,那就要靠现在踏踏实实的努力,要像先进模范一样把落脚点从自己的利益转化到国家的利益。正所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心怀国之大者,方能创造价值。

科研赛事领头进,知行合一点迷津

除了教学,杨林还持续活跃在科研一线,密切关注国家政策走向,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她进一步积极跟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将科研扎根于新时期的土壤。

近五年,杨林在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资源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6篇,出版著作2部。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5篇,被人民网、新浪网等新媒体转载。在2021年与今年,杨林分别被评选为第十七届和第十八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在谈到如何能够保持经久不衰的动力、持续取得卓越科研成果时,杨林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要在学术上做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在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解决后,就总想着能用自己的知识再为社会做贡献。

工作时,为平衡科研与行政,杨林会首先考量事情的轻重缓急:集体的工作在前,自己的安排在后;紧急的任务优先,缓和的事务稍后。即使时间再紧张,她都坚持亲力亲为。除此之外,她还会随时记录工作中的所思所想,这样在写材料时,不但因为平日里有积累可以事半功倍,更可以保证材料内容的真实与情感的恳切。

杨林不仅对自己的工作有严格标准,对于学生的科研,她同样拉起一根准绳,那就是实践。

在指导“刺参的碳足迹”这一课题时,杨林亲自带领学生去往威海、青岛等地的养殖场,实地研究养殖过程中刺参的碳足迹。杨林总结道:“有了实地的考察做基础,学生的理论才会更契合现实,通过现实结合理论,学生就更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因此,一篇科研论文的发表背后往往是师生长达数月的实践求索。杨林说,她在整个过程中和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当看到学生的付出终有收获,自己会最先为他们感到欣慰与高兴,她有时还会自掏腰包,叫上学生们出去吃饭庆祝。

回馈社会无止境,建言献策任在肩

杨林很早就开始聚焦民生问题、三大攻坚战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将专业理论与社会问题结合,积极申报国家重点、重大、应急管理项目,承担并优质完成相关课题,把研究扎根于中国大地,向行政部门建言献策。

其中,在建设海洋强国方面,她撰写的资政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主要观点被中央有关文件吸纳、引用,被学校认定为“顶级”资政报告。

这份“顶级”资政报告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办法,她主动跳出“节能减排”的传统思维去找寻思路。阅读资料时,杨林注意到“海洋负排放”这一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发现海洋可以对大气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封存,这引起她深入研究的兴趣。

杨林说:“必须要把这方面理解透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够把文章写出来。”于是她开始阅读难度极大的理工科论文、亲赴荣成研究海带、赶往乳山考察牡蛎,几乎每天保持16小时的工作量。两个月时间,杨林写出了针对山东省的资政报告,在此基础上她又研究了我国其他沿海省份的具体情况,最终写成这份针对全国的行动方案。

除此之外,杨林撰写的《碳中和目标下山东省增强海洋碳汇能力的问题与对策》获得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核心观点被《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吸纳、引用;《关于威海市进一步提升全球海洋碳汇策源地影响力的建议》获得威海市委主要负责人批示,成为2021年威海市政府督办内容之一,为威海深入推进蓝碳经济工作发挥重要推进作用……

课堂内外,自始至终,杨林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让国家变得更强大”贡献力量。她寄语青年,希望能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同学:“祖国的伟大复兴、伟大奋斗需要你们,期待你们在校期间,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积累独立行走的本领,拥有干事创业的独立人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 作者:张元馨、周雨田、陈心悦   来自:宣传统战部     责任编辑: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