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专访】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太天元数模之星”获奖团队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2日 16:47 浏览次数:

在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韩奥麟、孙若函,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赵凯文荣获本科组唯一“北太天元数模之星”奖,指导老师为齐海涛、迟晓庆。

韩奥麟,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任202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班科研班主任,曾获2019年第35届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山东赛区省二等奖。孙若函,202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任班级科创委员。赵凯文,2020级人工智能专业,现任2022级自动化类1班、2班科研班主任,曾获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组)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这是一支目标明确、敢于逐梦的队伍,他们朝着梦想的方向,在赛场上并肩作战,在数海中一同畅游,在生活中相互鼓励。他们一往无前,披荆斩棘,共赴成功彼岸。

数海泛舟齐奋进,珠联璧合开新篇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同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韩奥麟与孙若函,在大一时便对数学建模竞赛颇有兴趣,俩人一拍即合,决定组建一支致力于数模研究的竞赛团队。由于队内缺少专业的编程选手,他们发起了校内线上招募。经过深入探讨与交流后,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赵凯文同学加入了团队。本着锻炼数模应用编程与论文撰写能力、为研究生阶段打下基础的初心,三人在数学模型选修课曹祝楼老师的引路下,齐头并进,团队初具雏形。

古语有云:“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一路走来,团队成员同心共进,凝聚团队精神,确立了高节奏、高强度、高效率的团队合作模式,凭借一股韧劲与一份坚守,共同朝着目标进军。

“虽然辛苦,但我们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团队中,韩奥麟擅长数学建模,孙若函精于论文撰写,赵凯文则专攻代码编程,三人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如虎添翼。“我们定期开展组会进行模拟训练,不会做的题一起来想,难啃的文献一起来看,在这个过程里开拓了思路,获得了成长”,孙若函说,“有时候,我们也会为了解题的一个步骤、选择哪种思路而吵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激烈讨论和思维碰撞中,三人共同攻坚克难,不断精进能力;在一次次经验分享与模拟训练中,他们逐渐思路相通,锻炼了极高的配合度与默契度,为团队的成功浇筑了坚实基座。

精益求精见真章,玉汝于成创佳绩

一举斩获全国本科组唯一“北太天元数模之星”奖的背后,是团队长期的探索。参赛初期,团队成员也曾深陷选题困难、赛题难度大的压力泥潭。

在参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团队放弃了MCM传统数学建模问题,转而选择了ICM试题,即交叉学科建模,但最终由于经验不足、数据匮乏,导致建模分析的结果受限,这一度让大家十分沮丧。“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是一件非常磨人的事情”,韩奥麟回忆说,“但我们谁都没想过放弃”。三人在失败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互相加油打气,在数模竞赛这条路上愈战愈勇。

当然,他们并非踽踽独行,老师和学校的鼓励与帮助也为他们梦想的征战不断助力。学校指导老师齐海涛、迟晓庆是团队行进的引路人,在大家迷茫时刻及时拨云点雾,让他们在赛场上多了一份底气,也成为团队登上更高赛场的最佳助力;通过学校开设的数学建模限选课、暑期讲座培训与校赛选拔、提供赛前资料推荐与策略安排,团队三人的专业基础不断夯实;同时,依托校区平台,团队先后参加了五一建模联赛、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以赛代练,抓住每一次实战机会,团队打磨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与抗压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数学是更本质的东西,它要揭开生活中的迷雾,服务于实际生活。”在本次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他们放弃了一味求稳、缺乏创新的模型假设,团队三人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开创性地提出7条假设,为模型的建立打好了坚实的地基。在备赛过程里,受疫情影响,三人无法在线下见面,但遥远的距离没能隔断团队的默契,艰难的条件没能掩盖扎实的基础。韩奥麟介绍说:“根据之前积累的经验,我们为时间紧、任务重的建模大赛制定了较为明晰的计划,把任务细化到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也为后期检查预留出足够时间。在最关键的选题部分,团队成员理智决策,避开了需要较强物理基础、风险较高的A题和较为简单、不易出成果的C题,选择了创新性最强的B题,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而在赛事进行最为关键的3天中,三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我们的线上会议开了整整72个小时,片刻未停”。

“距离比赛结束仅剩2小时的时候,我们却在已经提交的论文里检查出了一处关键错误,即使结果是对的,但极有可能影响评委对模型的理解与判断。”改,还是不改?在反复斟酌和向学院技术指导老师寻求意见后,团队成员最终做出了修改的决定。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得知团队斩获本科组唯一“北太天元数模之星” 奖的那一刻,三人小群欢呼声不断,正是凭借着理智决策、高效协调,他们才最终得以夺取胜利桂冠。

两个春秋的数海泛舟、无数日夜的刻苦钻研,他们迎来了胜利的终章。“北太天元数模之星”奖,全国本科组仅一个名额的奖项,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褒奖。“拿到这个奖还是很惊奇的,倒不是说我们有多优秀,可能我们各方面把控综合起来比较好。”

笃行不怠觅前路,逐梦之旅行致远

教学相长,并肩前行。在奔赴梦想与未来的道路上,团队成员们刻苦学习,勤恳工作。除了学习和竞赛,他们在科研领域也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韩奥麟与赵凯文担任科研班主任,将自己的科创经验分享给新生,成为新生的科研引路人。

孙若函则任班级科创委员一职,她说,“学习、竞赛和科研,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她看来,没有专业基础打下的坚实地基,竞赛和科研也会阻碍重重。反过来,竞赛和科研能有效提升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对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他们参与了数据科学协会举办的经验分享会,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和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的同学们开展竞赛入门指导,讲解数学建模比赛的准备方向和选题建议,为同学们后期组建队伍,踏上科研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谈到赛前目标时,孙若函说:“当时也没有想很多,就想着一定要尽全力发挥,做到最好。”看似轻巧的话语背后,是他们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凝练出的坚定自信,是他们不顾险阻、一往无前的强大魄力。“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要盲目内卷,一定要打好专业基础,与其让自己陷于一个又一个项目,看似做了很多却毫无收获,倒不如沉下心来,锚定方向,深耕不辍,真正把一个比赛、一个项目做出成果。”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展望未来,团队成员们笃行致远、深耕不辍。两年的实战与磨砺,让他们拨云见日,一往无前。从大一初入学的迷茫无措,到如今的意气风发,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已尽是自信与坦然。好风借力,直上青云。他们是从学校竞赛沃土之中长出的新绿之木,是在广阔蓝天中一飞冲天的矫健雄鹰。他们满载收获的喜悦,阔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在最好的时代,祝愿三位青年勇于作为,敢闯敢拼,不负青春!

【 作者:李雪敏、李婧瑜、曹婷婷、杨寒月   来自: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雪敏、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