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专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杜俊举:尽我所能,发光发热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5日 13:09 浏览次数:

杜俊举,1988年2月出生。2008年9月—2012年7月,在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就读本科。2012年9月—2015年6月,在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6月—2017年7月,于山东海富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光学工程师。2017年9月—2022年6月,在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8月24日上午,在济南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杜俊举,顺利返威。面对前来迎接的队伍,一向沉稳的杜俊举略显激动,细说着此次捐献的经历和感悟。杜俊举说,此次行程对他来说意义非凡,8年前的“诺言”终于得到了兑现。



当被需要时,义不容辞顶上去

杜俊举今年刚刚从山东大学(威海)博士毕业,留校成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一名教师。八年前,在校学习期间,一向热衷公益事业的他,填写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进行血样采集,相关信息被录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2014年521日,是杜俊举登记采样的日子。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存在的价值在于,有一天,有人会需要你,而你也知道,并愿意提供帮助。那时,杜俊举在心底默默许下一个诺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人需要,我一定义不容辞顶上去。“2019年,市红十字会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位患者和我配型成功,问我愿不愿意捐献,我说,愿意。但是后来一直没有收到再去做高分辨配型的通知,我还很担心,心想是不是患者那边的情况不太好,所以没办法进行移植治疗。”杜俊举回忆道。

转眼到了20224月份,杜俊举接到市红十字会再动员通知,被告知他的入库信息与一名患者的低分辨分型相合,杜俊举当即表示同意捐献。由于患者病情不稳定,迟迟无法进行移植,导致杜俊举为捐献而进行的第一次体检超期。“虽然和对方素未谋面,但是因为这场奇妙的缘分,让我心里一直惦念着对方。那段时间,总是在想,希望他(她)身体状况能尽快恢复,然后顺利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杜俊举说。

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杜俊举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生活作息、饮食等调整得更加健康,他的妻子也尽量给他补充营养,一家人都在为接下来的捐献做准备。78日,患者身体情况得到改善,杜俊举经第二次体检合格后,山东省红十字会下达了正式的捐献造血干细胞通知书。818日,高新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杜俊举送到车站,随后杜俊举赶赴济南千佛山医院实施捐献。从接到通知,到准备起程,杜俊举始终保持淡定和从容,他的状态也彻底消除了家人的担心和顾虑。

“临行前,我对4岁的女儿说,‘爸爸去帮助一个受伤的人好不好?’女儿懵懂地说‘好呀,那你就变成医生了吗?’”年幼的女儿虽然不能完全明白父亲此行的意义,但能感受到这是一件很好、很光荣的事。


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8月18日下午3时许,在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杜俊举在千佛山医院和主治医生进行了会面,医生交代了一些采集前的注意事项。之后的几天时间里,杜俊举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清淡饮食、保持良好情绪和规范作息,为后续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做各项准备。



“整个准备和捐献过程中,不适感非常轻微,完全可以忽略。我唯独担心一点,就是采集造血干细胞需要4个多小时时间,我怕自己中途会想上厕所。”杜俊举不好意思地说。8239时,杜俊举进行了正式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全程约4.5个小时,于当日下午1时许结束。至此,杜俊举成为我市累积第94位、全市今年第6位、高新区今年首位,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8年前许下的“诺言”,如今终于兑现了。 



对于这次捐献,杜俊举感触良多。“想做成一件事情,并不是靠个人的意愿就能实现,而是要靠大家的努力。感谢威海市红十字会、高新区红十字会和怡园街道的工作人员给我做的完备的保障工作,感谢我的单位给我的支持和关心,感谢医护人员的照顾,让我的捐献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希望接受移植的患者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精彩的人生。”杜俊举说,“希望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恐惧,也希望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把生命的‘种子’播撒出去,带来更多生命的希望。而我也会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继续尽我所能,发光发热。”



 

 

【 来自: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责任编辑: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