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有声,挥斥八极间;胸次藏犁,拓土经纬中。“努力在知物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是余海鹏质朴的学术理想。“希望在国际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是余海鹏深刻的家国情怀。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余海鹏怀淡泊之心,立凌云之志,以坚实的专业基础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书写着独属于他的山大记忆。
弘誓在躬心在笃 不负韶华行且知
余海鹏的梦想,始于高三暑假读到的两本书。他说,自己对政治学与国际安全研究的兴趣来源于那时读的《战后欧洲史》与《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数遍重读后,他开始主动寻找更多著作进行阅读,并就书上看到的观点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和辩论。大量的阅读与深入的思考为他的行远之路打下兴趣的基石,也帮助他确立初心。
理想与热情,是灵魂航行中的舵和帆。在成长路上跋涉,余海鹏始终铭记初心,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更是给了他无限启发与力量。从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学者授课,到国际前沿的学术体验,山东大学点亮了余海鹏的理想,充实了他的热情,更教会了他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社科学子。余海鹏告诉我们,当多数同龄人还在迷茫时,他已经确定了人生方向——去往特定学校的特定专业中进行深入学习研究,继续自己对真理和光明的追寻。这一梦想的确定,离不开专业课教师的教诲。余海鹏说,初入大学,新生研讨课上,老师们的社科人风范就深深地影响了自己,他们作为传播学人的社科人理想、对问题独特且深入的见解以及严格的学术标准也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他心中埋下了社科梦的种子。
与其说被剑桥大学录取是余海鹏学业理想的实现,不如说这是他追求学术信仰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告诉我们,自己选择的具体研究方向较为罕见,而他在剑桥大学的意向导师是该领域知名且有话语权的学者,极大地鼓励了他去探索更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去研究联合国维和行动如何能够支持欠发达地区政府恢复社会稳定和更有效地保护平民,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社科理想,彰显“为了中华民族崛起,为了人类美好明天”的崇高精神。
余海鹏不愿成为一个“优秀但平庸”的人,他的心中,满载着俯仰天地的理想与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如纪伯伦所说,“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积流成海汇泓涵 跬步千里开坦途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余海鹏始终怀抱社科理想,以“执行力”和“高效率”为座右铭,注重点滴积累,时刻鞭策自己。在山东大学就读期间,他前三年一直保持高三作息,把寒暑假都花在志愿者工作和学习交流上……他步步前行、涉海登山,回首再看,所有努力都化作阶梯,托举他怀着为文明做出贡献的信仰,步入更高学府——没有基础,哪来高楼?
无数荣誉奖项的背后,是汗水与奋斗筑就的阶梯,而有张有弛,乃文武之道也。排得满满当当的时间表、绝对执行的精确到三十分钟的自律日程、两百多篇英语作文……是余海鹏学习时候的“冲劲”所在。学习之余,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兴趣爱好——阅读,他将阅读作为完成今日任务最快乐、最有价值的自我奖励,也是自己拓展视野的好时机。余海鹏相信,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于是他追逐着赶路之时的星光,埋首于自我沉淀的征程。忆及那段奋斗之路,酸甜苦辣也无数,多门跨学科课程的高强度学习、繁忙的学生工作、丰富的阅读量,这些都成为了余海鹏简历里的闪光点。
面对高难度高挑战性的专业学科,余海鹏付出了无数不为人知的努力。除了认真听课、下课认真复习和阅读外,他在课余时间主动寻找了中国大学慕课等课程平台进行进一步研习。而作为山东大学首届国际组织实验班的学习部部长并同时担任多门课程课代表,他还完美统筹各项事宜,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肯定。求知若渴,好学不倦,是余海鹏的学习态度,无数个煎熬的日夜也见证了他的勤勉与执着,如此种种,都化作前行路上的基石,送他去往前方。
聚水成涓、日积月累,在克服种种困难后,余海鹏终于收到了那座令自己魂牵梦萦的启蒙之所——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循此苦旅,以达星辰。”这是余海鹏的座右铭,也是他以一个苦修者的耐性与坚韧,跋山涉水、勇敢追梦的真实写照。
遍寻九州听梵声 万里问俗处处通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在保持专业课成绩之外,余海鹏始终要求自己保持敏锐,关注国际事件,将视野放宽到全球。丰富的实习、实践阅历有如锦上之花,余海鹏的每一步都紧扣自己的未来规划,并让他能以更宽广的眼光看待万象大千与人生小我。
学校里各种组织和相关的学习机会,是余海鹏看向世界的窗口。余海鹏告诉我们,大学四年的生活对他人生道路的走向意义重大。大二的时候,余海鹏便通过学校提供的渠道申请赴台湾世新大学交流学习,作为交换生的他获得了新鲜的视野,也能够以更多角度看待自己的专业。同时,借助于学校为学生发展提供的国际化学习平台,他参加了山东大学“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暨“国际组织人才领航计划实验班”,培养自己的全球胜任力。在这里,余海鹏的知识面进一步扩大,拥有了极强的跨文化、跨学科学习视野,认识了一批同样有国际理想的同辈,参与了多场高规格学术讲座,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后续政治科学课程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余海鹏说,山东大学国际组织人才领航计划实验班的任课老师给了他很多帮助下,在他们影响下,余海鹏更加坚定了自己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了申请世界名校的理想目标。充实的校园生活中,余海鹏也始终保持与老师的密切联系,经常针对国际政治议题等学术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在校园之外,余海鹏勇敢跨出围墙。他说,他的成功没有捷径可言,所有“意料之中”都是夜以继日的准备,因此,他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去年七月,余海鹏收获了巴塞尔和平局-国际核不扩散与裁军议员大会(PNND)的“offer”,他在经验分享中写道,自己在准备面试前提前阅读了PNND专业领域的30篇论文,整理出一万八千多字的稿子。“学者贵于行之。”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激励自己的重要格言,更是他用以自究自比的熠熠明镜。他曾到过世界顶尖名校交流学习,在更高的平台探寻越辩越明的真理;也曾深入云贵高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锋战士。以山东大学为脚下起点,以所闻所见为手中之笔,他看过百相人间,却仍将怀着热忱的目光投向更远的天边。
望来路,千里化咫尺;眺明日,叠嶂成坦途。毕业在即,余海鹏既有对更高平台与更深入的学术研究的向往,也有对山东大学的由衷感谢与不舍。对于学弟学妹,余海鹏建议,要有远大的目标,并将其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告诉笔者,没有山东大学就没有今日的自己,他将永远感念母校师恩。对待学术的热情与专注凝聚在他眼底,奉献国家与社会的初心深植于他的言行,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深深扎根于他的心底。
从繁星点点的玛珈山,到波光粼粼的剑桥畔,余海鹏将继续前行,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去迎接未来的重重挑战,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去开启崭新的学术征程。少年不惧岁月长,热爱与初心同往;且看鹏程将万里,积累与坚守同在。旧日已往,且待明日更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