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齐鲁晚报》于3月26日在教育B05版刊发校区教务处文章:《实践教学:点亮创新素养培育之光》,全文如下。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山东大学(威海)将创新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系统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体系建设,推动学生创新素养从“培养”向“养成”的深刻转变,努力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教育体系。
“四级联动” 构建创新教育生态
1. 四维协同创新机制
校区创新构建“学校-校区-学院-平台”四级联动创新教育体系,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该机制以“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特色实施-平台赋能”为主线,构建“四位一体”创新教育新生态。
学校层面强化战略引领,制定校级创新教育发展规划,确立“一核三翼”战略布局: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实践平台-评价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体系。校区层面成立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 12 个职能部门,形成“大创新”工作格局。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实施差异化创新教育方案。如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构建“基础训练-项目实践-竞赛提升-成果转化”阶梯式培养体系,东北亚学院打造 “区域国别+创新创业”特色平台。创新平台作为重要载体,深化“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建设智慧创新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双轮驱动,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2. 资源配置与数字赋能
针对学科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山东大学(威海)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 “基础资源普惠化、特色资源差异化”的双轨配置机制。通过建立动态调整的 “本科生学科竞赛学院升级赛事名单”制度,实施文理科竞赛资源均衡覆盖工程,形成覆盖8大学科门类的竞赛培育体系。该制度以学科评估指标为导向,建立包含5个等级的赛事矩阵,实现国家级、省级、校级赛事的梯度培育。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自主研发 “山东大学(威海)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构建 “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决策支持”全链条管理体系。系统集成四大核心功能模块:计划填报模块实现赛事申报全流程线上化,成果展示模块构建多维度可视化平台,经费管理模块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统计分析模块形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构建竞赛成果与资源投入的关联模型,系统实现了资源配置的精准画像。系统已深度融入综合评价、职称评审、高教质量监测等核心业务场景,形成“数据驱动决策”的新型管理模式。
实践创新 实现全方位育人
1、实践教学体系升级
校区始终将实践教学视为人才培养的基石,并高度重视其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依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四新”建设要求,校区严格执行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标准,确保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不低于15%,理工类专业不低于25%。在课程设置上,校区精心规划了一系列实践教学课程,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设置了机械制图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需根据零件图纸,运用所学知识制定加工工艺规程,选择合适的加工设备和刀具,从而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升工程绘图、工艺分析、数控编程等技能。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区鼓励学生尽早参与毕业设计,本科毕设开题工作不设起始时间限制,以便各学院灵活安排。这一举措为学生提供了充裕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从容应对挑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许多学生大二、大三便与导师沟通确定课题,积累实践经验,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激励机制完善
校区建立“创新学分+综合评价”双轨激励机制,为学生构建一个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的良好环境,有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依据《山东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参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及学科竞赛等所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经学生申请、学院审核、校区认定后,可冲抵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创新创业模块或选修课程学分。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2024年,校区本科生共计申请认定创新学分230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取得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开发软件等创新成果,还切实提升了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此外,校区还依据《山东大学本科生综合评价办法》开展学生综合评价创新素养赋分认定工作,将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2024年,校区本科生通过学科竞赛和论文认定创新素养赋分共计1080分,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更深刻体现了创新激励机制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进创新潜能释放方面的重要作用。
3.科研训练计划深化
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培育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 年,校区成功立项562项校级科研项目,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吸引了2800余名本科生积极参与。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海洋学院开展的“羟自由基消杀”项目,学生们通过深入研究,成功设计出国内首创斯代若系列羟自由基消毒机,达三个对数级灭杀率,实现消杀效果的全面突破,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法学院的学生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向题,开展了“超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烟威地区为例)“,为老龄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建言献策。通过推荐申报,2024年,威海校区共有9个项目荣获国家级项目称号,13个项目获得省级项目认定,其余项目被评为山东大学校级项目。其中,“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拥堵预测与优化研究”国家级项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彰显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4.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产教融合是山东大学(威海)创新教育的重要特色。通过产教融合,校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为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校区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4年,校区成功获批2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涵盖新工科、新文科、师资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在新工科领域,数学与统计学院携手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推进“曙光先进计算教学体系”建设,双方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能接触行业前沿技术的教学平台,助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在新文科领域,翻译学院与多家相关企业深化合作,积极探索复合型翻译入才的培养新模式,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具备高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丰硕成果 彰显创新教育实力
1、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2024年,威海校区在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表现卓越,充分展现了学子们的深厚学术功底与创新精神。据统计,校区学子共荣获国家级奖项66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547项,获奖学子累计超过3500人次。
在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校区学子凭借出色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总成绩连续五年蝉联全国榜首,彰显了校区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底蕴与领先地位。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校区学子首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标志着校区在机械设计创新方面的重大突破。此外,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校区学子首次在多语组(法语)中斩获国家级奖项,进一步提升了校区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亚洲区域赛中,校区再次荣获金牌,证明了校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卓越实力。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AIGC创新赛)中,校区国奖总数位居全国之首,进一步巩固了校区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2、文科创新成果突出
校区高度重视文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搭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段的实践创新平台,积极拓展文科各专业扎根实际,深入一线的实习实践活动,着力提升文科学生直接服务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在首届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决赛中,威海校区的“以画疗心”团队与“声生”团队表现抢眼,分别获得第三名(全国季军)和第七名的好成绩。“以画疗心”团队以美术视觉疗育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感知能力干预与帮扶,其创新实践已覆盖全国8个地市,惠及儿童1452人,疗育时长累计达4800小时。该团队的卓越成就不仅赢得了CCTV、大众日报、中青网等11家省级以上媒体的广泛报道与赞誉,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声生”团队则凭借为听障人群提供安全便捷出行保障的创新方案,展现了校区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卓越的创新能力。这些文科实践成果的取得,充分体现了校区在创新教育领域的显著成效与卓越贡献。
未来展望 持续推进创新前行
为进一步推动本科创新教育的发展,校区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首先,我们将深化创新教育精细化管理,将创新教育组织、覆盖广度及预期目标达成等指标纳入日常管理,鼓励各学院和平台结合政策优势与学科特色,精心规划并实施创新教育活动,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建立创新教育年度绩效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经费资助与支持政策,激励各教学单位不断提升工作成效。此外,校区将致力于创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优化智慧创新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各环节操作,扩大服务范围,提升用户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加强与兄弟高校的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创新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大学(威海)持续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赵辉 张帆 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