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玛珈之窗  >  正文

马卫红:精耕细作 把就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6日 10:13 浏览次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绵延冲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叠加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大学生就业又是就业问题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名专业课任课老师,我可能没能力给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也没能力给学生推荐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我所能,为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贡献一点儿个人的力量。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走出校门前才需要考虑的事情,而是进了大学校门就应该考虑的,也就是大学学习的全过程都要有就业意识的目标指向 。从专业课任课老师的角度,我归纳了几点实践经验。

一、职业生涯规划要尽早做,越早越好,越落地越好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前置到了中学阶段,但中学阶段的生涯规划主要是在新高考模式下帮学生们做高中的选科策略和志愿填报,更多是借助一些生涯规划测试,在专业机构和家长的主导下所做的阶段性选择。大学的生涯规划则应该具有更明确的目标,直指四年以后的选择。

18岁懂规划,22岁不害怕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没规划的人生只是拼图。理想的人生轨迹一定是规划出来的。前几年做本科生导师的时候,一年的指导周期中我都是围绕生涯规划展开的。生涯规划不能只是上门课,也不能只是做几个测试。霍兰德测试、MBTI、盖洛普优势识别器都只是工具。我不是专业的生涯规划师(虽然有证书),但我会与指导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深度谈话,给他们做优势分析(解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四年的发展方向(解决我要去哪里的问题)。在大方向下,帮助每一个学生做中期和短期规划,分解目标,一个学期结束后根据短期小目标复盘,调整矫正,然后制定下一步的短期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解决“怎么去”的问题,即实现路径)。在一个指导周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帮助他们制定未来两年的中期规划。虽然指导周期只有一年,但后续我会给他们上专业课,也会继续关注这些同学的发展动向。我跟学生说过,“需要帮助随时可以找我”。

做规划的过程教会学生把握“预算”,大学就四年,时间约束是确定的,不能什么都想干或者什么都不想干,必须在既定的时间里奔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实现“收获最大化”。

我举几个例子,同学A,长三角地区某重点中学考来的,进校门就有明确的目标,读研时打回长三角的985高校。在别的同学还在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里迷茫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读经济学经典著作了。每隔一段时间就找我推荐新的书目,他读的书也会跟我讨论,跟同学分享,知识面很广,思考也很有深度。大三时顺利拿到了保研名额,他参加保研夏令营的入营论文是我指导的,所有的推荐信也都是我给他写的,后来顺利进入复旦大学读研,一切都在预定的轨道上,现在A同学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证券从业人员。

B同学是个班干部,做优势分析的时候,发现他没有太深厚的兴趣毕业后继续深造,跟学长们的交流中他发现有一个方向是适合他的:考选调生。大学期间所有的活动他都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在保证课业成绩优异的前提下,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文体活动等。我去参加了他的毕业政审,起码我觉得我们这个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跟他考取的这个岗位是能够匹配的。

C同学跟A同学的情况类似,是省城某实验高中考来的,大一就确定要考研。与A同学不同的是,有一段时间他有点儿迷茫,高数的学习上感觉有点儿吃力,自己有些不确定考经济类的研究生数学会不会成了拖后腿的短板。曾经跟我说他可能计划考法学类研究生。后来又跟他深谈过几次,他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想学法学,也不是真的学不好数学,而是在数学方面自我设限了,信心不足。心里的魔障破除以后,省城实验高中学生的潜力全面迸发,最终顺利考上了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研究生。

这样的个例还有不少,据这些同学后来的反馈,都说大一时做的生涯规划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约了好多时间,奔着明确的目标去奋斗,心里有底气。

二、就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思政教育全过程

专业课的教学要服务于总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的设计要包含就业意识的培养。以我所授课程《国际服务贸易》为例,第一章有一小节内容跟服务业有关,我们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可以说90%以上都在服务业领域。这一小节学习的时候会结合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发展领域,以及某个领域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素质,与自己当下做个对照(不能一次塞满)。后面有一章内容是《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会学到人力资本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学到这儿的时候,还会再呼应前面的生涯规划,徐徐展开,仍然把学生引导到自己未来的发展领域上,引导学生树立投资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让自己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健康状况等成为日后工作和学习的良好“资本”。

在目标意识的加持下,在讲授具体的题目、进行重要的专题讨论时,对于“有什么用”我会有意识地给学生分析一下,比如我们讨论“服务业的高水平开放与自贸试验区发展”“**(旅游、教育、金融等)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时,都会给学生分析一下这个专题对于考研的、出国的同学在什么情形下派上用场,对于就业的同学,做什么类型的工作的话,这个专题可能很有用……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目标导向,在总的预算约束下,有时候学生们会发问,我们学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如果没什么用我为什么要学?

我的课程教学目标本来就是分层次的,分基础型和拔高型,我的课程开设在大三,正好是学生们冲刺准备保研、考研和出国的时候。对于保研的同学,我会建议他们尽早着手准备入营论文,我们专业每年保研8-10人,我差不多都会指导三、四篇入营论文,这属于我们课程目标中拔高的部分。即使不保研,有的学生想试着做点儿研究,只要他们找我,我都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指导。虽然会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计入工作量,这些年也都一直坚持做了。教书育人,服务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是需要我们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给予关爱和帮助的年轻人,而不是我们的工作量和津贴。立德树人,总要有点儿奉献精神。

三、专业课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服务于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们可能没能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没能力帮学生推荐就业岗位。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一些有就业竞争力的能力和素养。

就我们学生的就业来说,大部分会在服务业领域,最基本的两项能力我认为是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设计中,每学期都要有一个小组项目研讨,5-7个人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小型的研究项目,形成研究报告。每个同学都要做5-10分钟的课堂展示。做项目,关注的不是项目本身,是要关注人,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心理活动。现在的工作,几乎可以说,没有多少工作是不需要团队合作的。有些同学比较内向,腼腆,喜欢悄悄待着角落里,不喜欢当众表达,就要多鼓励,多给他创造机会。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被看见。大学生也要多表扬,帮助这类同学树立信心,具体的tips 我就不展开说了。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即会说会写,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要会用专业的语言表达专业的问题。小组项目的完成,除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写作与讲述能力。我所授课程有一门是限选课,期末考核形式是论文。运行了几学期以后,发现只有期末写论文,没有中期反馈,学生该不会写的还是不会写。于是又增加期中小论文环节,前八周的学习中都会为期中小论文选题提供积累,私下也会有个别指导和讨论。小论文的评价标准比照毕业论文设置的,每个学生的论文我会按分项给评分,然后再写“总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一对一反馈给他们。加了这一项以后,相当于我要批80多份论文,要进行80多个一对一指导。工作量增加不少,但是这样一来,进行一轮反馈以后,学生再修改形成最后的期末论文,质量会提高很多。目前不少学生反馈说,这也为他们下一学年做毕业论文奠定很好的基础。不至于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会感到抓瞎、抓狂,无从下手。

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一些就业素养和能力,最起码当他们站在人生的选择路口的时候,不会感到慌乱和无序。一门课、一个老师能做的非常有限,只要做的人多了,形成“合力”了,那也是非常可观的。

作者:马卫红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

【 作者:马卫红   来自:商学院     责任编辑: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