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简讯  >  正文

“循闻天探地来路,传山大青年精神”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探寻科学家精神系列专访活动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6日 09:50 浏览次数:

本站讯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深入了解优秀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事迹,探索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内涵,并将其进一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传承发扬,“循闻天探地来路,传山大青年精神”社会实践团队于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建立二十周年之际,对山东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校友等进行系列专访活动。

明确方向,不断攀登

6月30日,社会实践团队在子午工程二期/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采访了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课题组的副研究员王勇与博士后马羽璋。

柳暗花明——不断探索见真知

“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是一样的,刚开始有了第一步,然后就会有第二步。没有人会告诉你做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只有自己不断地去探索新的领域,才有可能有大的方向或者结果。”在回忆起刚踏入空间物理这个方向时,王勇说道。最开始,王勇学习的是卫星方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为导航或通信,在初步接触空间物理这个领域时,两个方向间的差异如同一条沟壑横在他的面前,没有人知道对面是什么,但王勇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反而坚定了信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层层拨开未知的迷雾,不断地向着新领域前进,靠自己的不断尝试、努力创新,最终做出了成果,再在这个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向着更深、更远的未知领域探索。

稳步向前——坚忍不拔解未知

“对于未来,兴趣是我们选择深造方向的指南灯”。王勇建议同学们抓住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机会,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跟随指导老师学习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的科研立项活动,从简单的研究工作着手逐步深入。“这不仅是本科生拓展知识面的一种方法,还有助于同学们体验科学研究氛围,确定自己未来的就业或发展方向”,马羽璋正是本科期间就明确了磁层电离层的研究方向。

在确定方向之后,还需要坚持不懈。“对我个人而言,做科研就像看小说一样,总有谜底和未知。我喜欢去发现一些别人没做过的工作,尽管对我们整个科学领域的贡献比较微薄,却是个人迈出的一大步。”对探索未知的渴望是推动马羽璋前进的动力,多问“为什么”是研究人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学生需要不断培养的品质。

深入探索,逐梦星空

7月3日,社会实践团队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采访了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星环境与演化研究室主任、学院校友刘洋研究员。

精神共勉——长野奔行,往赴星火

作为资深科研工作者,刘洋在采访中提到了从事科研之路三个阶段的重要精神。刘洋指出,首先在本科、研究生阶段,一方面要有兴趣,培养对科研的兴趣;另一方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弥足珍贵。“不能害怕去问问题,遇到疑问就坚持去问,在打牢知识基础时少走弯路”,刘洋说道。其次,在后续深入钻研阶段,刘洋表示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并坚持日常读文献,时常积累、拓展思维。“积累到一定阶段,就要紧盯一个问题反复雕琢,要多动脑子,读文献也好、去思考也好,要是偏理论的话,就仔细推导建模,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去追寻”,同时,他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有独立性,“做科研就要接受孤独感,你可能有时候需要自己一个人处理很多问题”。刘洋提到王赤院士的一篇关于科研工作者需忍受孤独的文章,强调了学习重在有独立性。

敢于独立,扎实实践

为了解探月工程团队的科研历程,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采访了该台的高级工程师、学院校友刘斌。

敢于独立——立根原在破岩中

采访中刘斌谈到,“步入研究生阶段后,老师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方面的把控,具体细致的内容则需要自己去挖掘,至于能否做出成果或者能做到何种程度,都靠个人的努力”。在提及怎样去培养独立能力时,刘斌建议同学们在科研或生活中尽量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同时,要独立且不能钻牛角尖,在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应多与老师、师兄师姐们沟通交流,汲取相关经验。

扎实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和做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刘斌强调,“在科研中绝不能眼高手低,一定要去动手实践。有时自己假想的结论会与实践的结果产生冲突或偏差,有时我们认定为很简单的东西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刘斌进一步强调,“把流程整个走一遍,你会发现还会有很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当我们真正去实践,做实验、写文章、做计算等,往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科研传承,青年阐释

为寻找“闻天探地”中的青年身影,做好科研精神的青年化阐释,让青年有“共鸣”能“共情”。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走访空间科学研究第一线,对学院校友程华清、杨栩、胡静维三位国家天文台博士后进行了采访。

百折不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当讲到科研工作,胡静维表示针对“学生抱怨科研工作遇到重重困难,情绪不高”的问题,在他看来遇见问题是很正常且有益的事,胡静维想对刚刚接触科研工作的学生说:“要放平心态,尤其是当你陷入低迷的情绪中时,一定要想办法舒缓压力,跳出消极的情绪状态。”在他看来,遇到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困难打垮精神气,要调节好情绪,针对问题反复检查、把握好细节。

兴趣驱动——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在与社会实践团队交流的过程中,杨栩强调了三个关键词,“兴趣”“内在驱动力”“主动”,且这三个词之间是存在关联关系的。在被问到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选题是怎么确定下来的时,杨栩提到,“我是完全出于兴趣和好奇,南极天文这个名称于我而言相当具有吸引力,所以纯粹出于个人兴趣去选的。”另外,杨栩对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做好科研工作,需要主动研究、主动学习,兴趣,就是主动研究、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厚积薄发——脚踏实地,方至千里

在采访中,程华清反复提到“基础”两个字,在他看来,再高深的知识,也需要有最基本的理论做支撑,高屋建瓴也需要脚踏实地,基础性研究涉及的根本是学习基础的科研思想和它背后的物理机制,这对科研工作弥足珍贵。他表示,“基础打得很牢固之后,遇到相关问题会对你起到很大帮助”。

在这一系列采访中,通过与学院优秀校友、优秀科研工作者们交流,“循闻天探地来路,传山大青年精神”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对师长们分享的经验与建议产生了强烈共鸣,充分领略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与传承优秀科学家精神的同时,有助于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促进山大学子勇做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 作者: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来自: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     责任编辑: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