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教学创新,校区举办了“教学观摩月”活动。经各学院推荐,共有13个学院的34门课程向校区教师开放观摩。授课教师们精心准备,悉心传授知识,观摩教师们虚心学习,深入交流和研讨,活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热烈的反响。为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推广作用,营造开放、共享、共促的教学氛围,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与教学策略,激发教师求知问道和探索创新精神,促进教师凝练成果和反思实践,特别推出“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对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突出思想育人功能、颇具育人成效的课程进行宣传和报道。本期我们走进艺术学院张剑老师的《植物造景基础》课堂。
文以化人、悟化自然:走进艺术学院张剑老师的《植物造景基础》课堂
《植物造景基础》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家现行的《公园设计规范》规定了各类公园中绿化用地比例均在65%以上。因此,植物景观营造是环境设计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课程以“生态人文”“和美人居”为主旨,以嵌入式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勾连知识线,系统性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建立贯穿于从场地分析到问题解决策略,从景观意境到空间转译表达,从空间营造到植物景观艺术、文化与生态的知识体系和设计方法,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效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以贯彻“创新”“绿色”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案例,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价值体验,构建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一、 文以化人:在文化传承中构筑诗意人居
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挑战以及城乡建设中存在的同质化等突出问题,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要义。基于艺术类学生的感性思维优势,破除传统的景观设计理性思维为主导的讲授范式,张剑以人文为导入,将课程内容整合为“文化与认同”“环境与习性”“功能与体验”“审美与感知”四大主题单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情态、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形态、园林景观中的植物样态三个纬度,为学生深度阐释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气质的植物景观意境营造。同时,通过文化认知-环境感知-情景体验三个途径,他引导学生全方位构建植物景观的立意表达与情感蕴涵,力求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内在求知动力。

课程以“文化转译”为方法论,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社会热潮转向主动探索传承创新。张剑以“母亲节送花”的生活情境引入,从《诗经》中的“言树之背”到《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阐释萱草从“忘忧草”到“母亲花”的文化蜕变;设置“古典园林景名溯源”专题,带领学生从《长物志》《园冶》等典籍中解码植物景观的诗画基因,探讨西湖十景的造景逻辑,以此提炼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手法对景观立意的启示,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梅兰竹菊”的文人精神转化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叙事语言。同时,在分析拙政园“远香堂”的荷文化意象时,分析解读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并将《诗经》中“桃之夭夭”“赠之以芍药”与西方园林中玫瑰的浪漫象征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思辨中探析植物文化符号背后的文明差异与精神共鸣。
除此之外,课程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在“校园庭院”改造项目中,学生将“四君子”文化符号转化为休闲空间设计,让古典审美浸润大学生活。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来安琪与同学分享时指出城市建设要“遵循地域精神、尊重当地文化。在表象下深入探索,解构更多的人、事、物、景,理解生活、理解城市,运用现代化设计去匡正本土问题,并时带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使审美积蕴各异的人参悟多种审美心理”。这种教学效果印证了课程的核心追求——让千年园林智慧在当代人居环境营造中焕发新生,使学生在全球语境下书写属于中国的“诗意栖居”新篇章。2023级风景园林专业王鑫垚同学学习后发现,“《植物造景基础》课程为我们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与收获的学习之旅,用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造景原理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这门课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美的熏陶,培养了我对自然与美的敏锐感知。如今,漫步街头,我会不自觉地留意路边的植物景观,思考其中的设计巧思。”
二、悟化自然:从自然课堂中感悟生态美学
面对当前存在的环境危机和生态问题,课程导入植物景观在碳达峰、碳中和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创新构建“自然课堂浸润”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深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宛自天开”的艺术造诣,开展“自然课堂”的沉浸式体验与跨学科研讨,引导学生从自然万象中解码生态智慧,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

以“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为内核,课程通过设计实践课题完成最终教学成果,将实践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具有探索性和目标性的阶段任务,确保学生在对课程知识体系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感受“学而时习之悦”。在里口山的实地教学中,张剑带领学生在自然森林植被中观察植物的生境与生态习性,感悟其文化象征的自然生态逻辑;在清怡茶园“白云深处”的意境中,解析《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传统造景智慧,企业导师戚海峰结合创意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留住场所记忆、如何实现最小干预、如何通过植物营造微气候、如何融入产业实现可持续性。当学生发现猫头鹰每年来此并在固定的树洞中抚育幼鸟时,更加验证了园林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本质,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朱红羽同学不禁感慨,“植物造景绝非随意堆砌的‘形色游戏’,而是需要遵循自然之道与人文之美的精妙平衡”。正如课程团队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强调:“景观设计师不仅仅要创造视觉审美,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转译者和生态文明价值的传播者。他们不仅是会画图纸的设计师,更是能读懂自然密码、用植物书写生态诗篇的‘大地诗人’”。
课程设计成果汇报环节,使课堂讨论迸发思想火花,带领引导学生通过激烈而发人深省的研讨,探索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结合方式。“曲院风荷”中的荷花不仅是审美符号,更是水体净化的天然滤器。当“回曲寻律”设计小组尝试用芦苇、香蒲等本土湿地植物构建“诗意净化带”时,便实现了古诗意境与现代生态技术对话。这种跨界探索法学院杨子超老师在观摩课程后,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效的学习要求及时的反馈与合理的难度系数。而植物造景基础的课堂可能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既精准切中要害,又匹配学生的能力个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对作品的不断精进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同时将学习难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张剑,艺术学院(威海)教授,常务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乡村可持续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设计”、山东省一流课程“植物造景基础”、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传统艺术与乡村治理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山东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021年度山东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山东大学(威海)2022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