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校区“双创”工作,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现对校区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的优秀案例进行推广展示。号召校区基层党组织向标杆看齐,向先进学习,积极借鉴他们的有效做法和实践经验,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学校全面图强背景下深化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抓好“守正创新推动学科更新换代、改革突破推动事业发展提档升级”两项任务,扎实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促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切实为校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党建引领,凝聚铸魂育人合力
近日,山东大学公布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通过名单,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工第二党支部通过创建验收。自培育创建以来,教工第二党支部紧扣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要求,聚焦“七个有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实推进支部党建与“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深入融合,助力学院做强做优优势学科,提升智库咨政服务社会效能,在守正创新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彰显基层党支部新作为。
夯基础,筑牢新时代党支部战斗堡垒
新时代的战斗堡垒基于坚实的组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教工第二党支部把握政治建设核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提升党组织生活质量为重点,形成“党建引领,学史明德”的特色方针,为“强院兴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强化”,增强支部“凝聚力”。党支部将强化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引导教师结合专业,在学习、研究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深走实;强化队伍建设,将党支部建在学科教研室,实现新老教师“传帮带”机制,集体活动与支部活动相结合,党建与教学科研协同推进;强化组织功能,党支部培育创建期内开展主题党日32次、政治理论学习19次、民主评议会3次、支委会25次,通过动态摸排、谈心谈话等及时掌握党员思想动态,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加强党规党纪和师德师风教育,营造“明规矩、严纪律、强约束、重团结”的支部氛围。
党支部教师赴沈秀芹纪念馆进行党性教育
“四学习”,提升支部“战斗力”。党支部鼓励自主学习,为党员购买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系列讲话、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论著,积极组织党员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线上自主、灵活学习;定期集中学习,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科前沿热点,每月组织党员集中研讨。开展实践学习时,党支部充分利用驻地红色资源,以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契机,带领党员走访沈秀芹纪念馆、参加“清明祭先烈”活动,打造党课品牌《胶东红色文化概论》,在深化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政治认同;组织联合学习,支部与校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党支部、威海党史研究院、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进行共建共进活动。两年来,支部以“党建引领,学史明德”为牵引,“学史”即“以史鉴今,研史铸魂”、“明德”即“昭德塞违,立德树人”,形成了自主学习、集体学习、实践学习、联合学习四位一体的学习机制,建设党性修养强、理论素养强的教师队伍。
与校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党支部共建共联
“五共建”,激发支部“创造力”。党小组共建,党支部设立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和法治两个教研室党小组,实现党建活动与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师生支部共建,党支部与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开展常态化共建,共同谱写党建育人的新篇章;与机关支部共建,党支部与校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党支部共同开展主题党日、集体学习、政治生日等活动,凝心聚力“全面图强”;与学生社团共建,党支部教师担任“国家记忆寻访团”和“明德国学社”的指导教师,拓展党建引领学生培养的新路径;与政府机关共建,党支部与威海市党史研究院、国家电网等积极合作,开发《胶东红色文化概论》、丰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地。通过跨领域的共联共建,教工第二党支部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激发创新潜力,实现共同发展。
强科研,赋能学科建设提档升级
“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工第二党支部牢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初心使命,推动党建工作贯穿到学术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全过程、全方位,关切时代,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术攻关的重要方向;围绕地方发展,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党建与研究生培养深度融合,常态化搭建师生交流共建的平台,推动党建优势引领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明方向,阐释时代之问。教工第二党支部建在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和法治两个教研室,由11名党员教师组成。党支部立足“马院姓马”的鲜明导向,将党建与学理研究深度融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提升政治引领学术科研的高度和深度,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研究、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旨归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重点方向进行学术科研攻关。创建期内,党支部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道德与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15篇理论文章,以党建引领科研,又以学理研究成果为党建工作赋能提质,实现党建引领与科研教学双轮驱动、双向发力。
融发展,致力咨政服务。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先导作用,培育创建期内,教工第二党支部教师为校区师生讲解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为“全面图强”守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同时,支部教师运用自身专业优势,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将教学科研与实践服务相贯通,产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数字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建构研究”“短视频平台涉就业网络舆情需警惕”“历史记忆的意识形态叙事功能研究”等课题,让科研成果发挥落地转化智库咨政的实际效能。
党支部教师在前沿论坛指导研究生论文
育人才,发挥示范引领。教工第二党支部积极发挥好教师样板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为党育才”“为国育贤”的初心使命,关注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特点,探索构建师生党支部共建共联的新路径。党支部以导师作为研究生入党培养和联系人,通过日常谈心谈话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组织生活情况;通过常态化搭建师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前沿论坛,帮助学生提升科研素养和党性修养,支部两个学科方向所有研究生均入党,源源不断为党组织补充新生力量。同时,党支部自培育创建以来同学生支部开展四次主题党日共建活动,发挥教师先锋模范作用,拓宽育人新路径,增进师生党员的交流联系,凝聚师生合力,实现党建与人才培养同向同力。
深育人,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提出了“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年学生心中播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种子,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教工第二党支部全体教师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着力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努力成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时代优秀思政课教师。
山东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与时同向,善用“大思政课”。教工第二党支部教师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以立德树人为初心,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紧扣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和亲和力,通过深挖革命文物中的思政因素和威海市红色文化资源,推进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指导学生参加“正青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汇演、助力学院“刘公岛开学第一课”获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此外,党支部与胶东党性教育基地、威海市委党校等合作,发掘胶东红色文化资源,梳理胶东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旧址,开发支部党课——《胶东红色文化概论》,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融入血脉,不忘来路,砥砺前行。
涵养功底,讲好“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工第二党支部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积极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教研室集体备课和集中教学研讨,充分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教学内容及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素材,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创新性和吸引力;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和比赛,在培育创建期内,支部教师获得山东大学“青年教学能手”、“我与党的二十大”课程思政短视频比赛三等奖,获得威海校区优秀教案二等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
国家记忆寻访团开展清明祭先烈活动
拓展路径,延伸“大思政课”。党支部教师积极培育和建设校园红色社团,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社团“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国家记忆寻访团以“守护家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走访6省134名抗战老战士,整理口述史料62万余字,组织8次清明祭扫、5次烈士墓碑描红活动,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实地调研山东各级烈士纪念设施近百处,收集资料10余万字,连续八年被评为五星级社团,先后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项。明德国学社开展“明德国学讲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汉服体验等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感知历史文化魅力,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传承发展的新使命。
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教工第二党支部将在校区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党建与业务工作的互融互促,立足培根铸魂主阵地,深化大思政课的学理研究与实践创新;依托学科优势,创新支部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总结凝练支部亮点,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聚力“全面图强”“强院兴校”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