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活跃教学研究氛围,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3月27日至4月21日,校区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月”活动。经各院部推荐,共计13个院部的35门课程开放观摩课堂,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倾囊相授,观摩教师虚心学习、共研互学,活动深受好评,反响强烈。为充分发挥高质量课堂更广泛的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活动期间,特推出“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选取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示范效果好、师生评价高的课程予以宣传,及时总结师生们的心得体会,推广有益的教学经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借鉴。本期让我们走进商学院周宏燕副教授的《国际投资学》课堂。
“精益求精,致力于实现‘三个课堂’”——走进商学院周宏燕副教授的《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立足于学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创新性、国际性、引领性”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为中国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参与全球治理培养卓越商科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深度对接大变局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旨在培养懂经济、通国家、精领域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作用,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合理、恰到好处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高效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活跃思维、动手操作等途径获得知识。周宏燕的《国际投资学》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始终秉持“于细微处传递价值,在教学中精益求精”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为目标,致力于实现“三个课堂”目标建设。
一、问题驱动,持续探究的课堂
人才培养应体现未来性,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量的储备,还应重视对其想象力的激发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周宏燕的《国际投资学》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已经习得什么,还更关注学生将来能够做什么;不仅要让学生能用已有理论解决已有的问题,而且能够提出并解决没有答案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保有永不磨灭的好奇心、积极的创造性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还要让学生具备审辨式思维能力、良好的协作性以及过硬的基本功。
基于以上认识,周宏燕从学生关注与困惑的问题入手,设计出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锤炼学生的审辨式思维能力。例如,学生通过“三分钟新闻述评”活动,锤炼客观审视解读现实的能力;通过数据解剖,掌握提炼分析数据的方式方法;通过小组案例展示,涵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撰写五问反思报告,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层梳理和重构……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推进,学生可以真正“学会学习”,具备学习力、思考力、思辨力,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课程知识关注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来自商学院的教师李瑞芹表示,周宏燕在课堂上充满热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周宏燕注重案例的使用,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夯实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可以有效应用理论知识。此外,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她充分肯定学生、引导学生,提升学生思考、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二、信息赋能,深度互动的课堂
周宏燕认为,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课堂应“与时俱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她的课堂不仅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把最新的经贸新闻和社会热点引入课堂,还充分应用长江雨课堂、问卷星等信息化平台,借助签到、弹幕、投稿、投票、词云分析、资源推送、作业批改等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完成呈现教学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全员深度互动、及时反馈讲解、数据分析整理等工作,实现多维互动,双向互馈,对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
来自商学院的教师杨涛在观摩了周宏燕的课堂后表示,周宏燕通过长江雨课堂等一系列的信息化平台,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实现了课堂深度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值得青年教师借鉴学习。
三、价值引领,铸魂育人的课堂
课堂要有吸引力,课程思政才有影响力。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需要教师用心选择教学资源,潜心于创新教学设计。周宏燕表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中国案例。课程教学中,她尝试从当前社会热点、大学生关注点和课程重点难点入手,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和学习要求,精心筛选教学资源,并将理论融入与之契合的现实经济案例。周宏燕反复锤炼教学设计,争取用案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进而提升价值引领获得感。这样的教学设计“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达成了价值引领的目标。教学过程中富有“思政内容”,学生却不感觉唐突;教学内容里包含“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学生因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接受,从而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周宏燕简介:山东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品贸易、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等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评首批山东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山东大学(威海)教学名师;主持的“国际投资学”、“产业经济学”课程获评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讲的“国际贸易”课程获评山东省一流课程;先后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牌指导教师、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三等奖、第二届“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本科教育赛道)一等奖、首届“智慧树杯”混合式教学案例创新大赛(本科教育赛道)二等奖、山东大学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评选一等奖、山东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教案评选一等奖、山东大学(威海)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奖励二十余项,2014-2020年连续七年获评“优秀本科生导师”。主持省部级项目五项,其他各类项目多项,在《国际贸易问题》、《宏观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3部,科研成果多次获威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