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最新新闻列表
每周新闻排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召开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暨首场培训会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3日 15:28 浏览次数:

本站讯 12月22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通过腾讯会议召开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暨首场培训会。学院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院长马秋丽教授主持。

2022年度获批国家和教育部项目的鲁法芹、孙阳阳、韩巧霞、耿捷等老师进行了经验分享。  

会议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教授鲁法芹分享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功的三点经验。首先,述评要聚焦,框架要丰满。贯彻“问题要聚焦,思维要发散”的原则,述评必须紧紧围绕题目进行取舍,而不是追求文献的全面;框架的内容要全面,逻辑架构要合理。其次,知识积累,切中需求。申报者在该课题领域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课题还要回应国家需求。最后,仔细打磨,“使用价值”最大化。他指出在选题撞车率很高的情况下,老师们要使自己的课题书力争完美,注重格式、字号、行距等技术问题,以提高入选的几率。孙阳阳通过回顾项目申请的过程总结了四点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弄清项目申请的本质。他指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是要解决国家的现实需求,而不是纯粹的学术创新。二是选题的倾向既要有学术性,还要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做文献综述与学术论证时,青年教师不要选一些特别重大的题目,要多学习模仿优秀的文本。四是特别强调了图表和格式问题,用清晰的图表呈现自己论证的框架思路会给申报书增光添彩。韩巧霞分享了课题申报的三点独到体会。第一,确定选题,积极尝试。她指出,不要有“等一等”的想法,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或学术会议了解前沿的学者及文章,帮助自己选题定向。第二,她提醒到在做国内外现状研究述评时可以借助软件对文献进行排序和分类,克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第三点,她强调到要注重参考文献部分的撰写,文献级别低、陈旧、缺少国外文献等情况都会被淘汰。耿捷分享到,研究内容的创新可以通过研究视角的转换来实现,马学科的文章要突出中国在某个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


最后,马秋丽补充道,有在研项目的老师要按时结项滚动,把握好项目申报的节奏,保持各类项目的衔接性。要结合国家需求,针对自己的前期积累,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和项目类别。常务副院长郝书翠对青年教师提出倡议,务必要打好“内功”,既要在文本打磨上下功夫,还要不断吸收专家的建议优化申报书。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历来重视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学院今年升级改版厚博论坛,着力打造厚博论坛学术品牌,2022年度厚博论坛共计举办6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也入围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AMI集刊评价行列,刊物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科研成果产出上,2022年,学院申报各级各类项目53人次,共获批各级各类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项目2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项目2项(校区8项),省社科项目3项(校区共10项)。刊发C刊以上级别论文8篇,《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报纸论文5篇。出版论著2部。此次培训会不仅为拟申报社科基金项目的教师提供了宝贵建议,同时极大鼓舞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兴趣和申报信心;寒假期间,学院将邀请国内同行知名专家对教师的课题申报进行专题培训,并对各位教师的课题申报书进行分类指导,为学院迎接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的申报奠定良好基础。


【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责任编辑: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