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2月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暨经验首场培训会。学院全体教师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院长马秋丽主持。
会议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党委书记郝书翠分享了自己近几年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经验做法,她把自己的经验概括为三个字“要顽强”,并指出“顽强”具有多重涵义。首先是要勇于抓住机会,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面对困难不能止步不前;其次是要反复打磨申报书,多听取专家的建议,并将外界意见与自身打磨相结合。针对选题问题,郝书翠号召年轻教师注重前期成果,仔细研究近两年社科立项项目,不仅限于本学科领域,还要关注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从中获得启发。另外,青年教师要具有问题意识,紧扣国家需要,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会上,院长吴文新就学院近几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的学科融合与学科转型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他指出新入职教师面临着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因此必须要尽快适应新角色,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打造教育和科研成果,把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吴文新还以复旦大学陈果为例,鼓励青年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课。他号召青年教师制定长期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强学兴院、强校兴国的目标做出贡献。吴文新指出,欲速则不达,青年教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要静下来,让研究成果成为自然沉淀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历来重视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依托于厚薄论坛,从项目动员、项目指导到项目撰写、项目反复修改,各个环节均做到全面摸底、精准指导和深入孵化。2021年学院教师共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山东大学威海发研院服务地方团队项目1项,威海市项目2项,科研合同经费86万。此次会议有利于激发拟申报社科类基金项目教师的科研兴趣,并为其提供了专业建议,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接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奠定良好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