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耕耘结硕果,筑梦向未来。7月3日,由翻译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山东大学(威海)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以“线下主会场+线上分会场”的举办形式在闻外楼316楼顺利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彬教授、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峰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孔蕾教授、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晓农教授、翻译学院院长申富英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部分研究生,翻译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翻译学院副院长李克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申富英在致辞中对莅临学校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真挚的谢意,她简要介绍了翻译学院近年来的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成果,指出研究生学术论坛是汇聚众智群力、广纳真知灼见、广聚学术资源、广交学术人才、开阔视野、增进友谊、激励创新的大平台,能够为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这样的学术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旨报告环节,徐斌教授作了题为《想象“他者”与“他者”想象 ——现当代英国流散文学与英国国家身份构建》的主旨报告,他以英国国家身份的构建入手,具体阐释了想象“他者”和“他者”想象这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对现当代英国流散文学进行了细致讲述。徐彬教授作了题为《A Duet between Tribulation and Growth: A Corpus Stylistic Account of the Discourse of Doves and Ducks in Grass Hut》的主旨报告,以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为例,运用语料库文体学方法阐明了文学个人成长主题的语义关系。孔蕾教授作了题为《外语研究中的数字人文方法》的主旨报告,讲述了如何通过数字人文将计算机技术用于人文研究,并运用具体案例阐明了数字人文技术用于外语教学、语言研究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等研究领域的可能方法和途径。王晓农教授作了题为《<周易>经传翻译批评:路径、框架与案例分析》的主旨报告,以《周易》翻译现象之复杂为例,结合实例分析,指出《易经》英译文本批评在理论上可采用差异化的四重复合模式展开,分别进行描述性评析为主和规定性评析为主的两轮批评研究。申富英教授作了题为《英国现代小说中他者形象的嬗变》的主旨报告,以鲁滨逊漂流记、尤利西斯、长日留痕这三部作品为例,详细阐释了英国小说中他者形象的嬗变过程。李克教授作了题为《共情修辞的学理渊源》的主旨报告,他从修辞发展的人文主义倾向谈起,论及情感的凸显、隐蔽与回归,并逐渐过渡到修辞与共情的学理渊源,最后细致地阐述了共情修辞的机制。
主旨报告结束后,下午进行了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的四场分论坛。参会研究生逐一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各组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认真给出了指导意见并进行打分。

闭幕式上,李克代表翻译学院对各位专家的辛勤付出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再次表示感谢,并对各位专家的报告与分论坛情况进行了总结。论坛还设立了论文评审环节,专家们对参会学生提交的不同语种、不同方向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评审,评审出本次论坛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
本次论坛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学术平台,助力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