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5月19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和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案》编制研讨会暨威海市首届“非遗文化协同创新论坛”在威海清泉大酒店举行。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志荣、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院长马秋丽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会议由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规划方案》编制组负责人孙克主持。
刘志荣指出这次会议是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多年来威海市非遗保护专家、学者、单位及各方面参与最为广泛的一次会议。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刘志荣在讲话中表示:希望与会专家能够为威海市非遗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希望编制组牢牢把握非遗保护发展规律,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对标先进地区、先进经验,拿出符合威海实际的,且理念先进、措施可行、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案,为威海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马秋丽代表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致辞,她认为此次会议可谓“顶天立地”,一方面瞄准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需求,另一方面立足于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际,同时又邀请到省内非遗文化研究专家,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兼具。她相信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的精诚合作下,此次会议能够为威海打造非遗文旅资源、释放非遗潜能奠定坚实基础。
会上,《规划方案》编制组负责人孙克从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编制组人员和时间安排、编制内容和方法、预期成果和目标等方面向与会领导和嘉宾汇报了工作思路,提出将通过《规划方案》的编制,进一步挖掘提升威海非遗代表性项目,建立起适应时代特征,更具威海特色的现代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随后,各界代表就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原山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研究馆员戚俊杰指出,此次《规划方案》的编制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既有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重大意义,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保障威海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文史馆员、冯德英文学馆研究馆员赵钧波认为,威海非遗保护应该突出海洋文化特色,让威海非遗走出威海,走向山东和全国。威海职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刘志刚指出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并介绍了威海职业学院在非遗学院建设方面的经验。此外,荣成市文化馆馆长徐伟、荣成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李娜就荣成非遗的全民普及、“百千万英才计划”、非遗“夜间秀”和非遗传承人培训等活动的组开展分享了经验。国家级非遗项目“开洋谢洋节”代表性传承人王巍岩强调,威海非遗应突出海权文化特色,非遗传承过程中充分实现文化、娱乐、教育等功能。威高民俗文化邨总经理刘斌、威海石岛赤山旅游有限公司经理李有才分别就省外先进地区非遗保护经验和赤山非遗创客中心典型做法进行了分享,并从企业角度提出了非遗保护发展建议。
最后,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原山东工艺美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从军教授做总结发言。张从军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基层非遗工作者对此次规划工作的高度认可、高度评价和高度厚望,希望此次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立足海洋特色,打造非遗保护的威海品牌和威海模式。
来自威海市及各区(市)文旅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省市非遗领域专家、高校学者、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代表、威海市非遗文旅企业代表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拉开了威海非遗保护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序幕,依托《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将进一步深化威海非遗领域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非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