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大力弘扬探月精神的指示要求,5月12日下午,学院副教授付晓辉为全院教师做了题为“嫦娥故事探月人——我所理解的探月精神”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守宇主持。
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圆满完成任务,总书记习近平在贺电中表示:“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希望你们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
在讲座中,付晓辉系统介绍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全貌。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总体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即目前所指的中国探月工程。付晓辉指出,探月工程是我国向深空探测迈出的第一步,是我国航天史上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截至目前,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战六捷”的优异成绩,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如期完成三步走规划,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在月球探测领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结合中国的探月历程,付晓辉讲述了探月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感人故事。从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时,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三位航天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到嫦娥四号成功落月时,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院士叶培建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对她表示祝贺和鼓励,我们看到了一脉相承的探月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探月人矢志创新,自力更生,不畏艰难,为建设航天强国做出卓越贡献。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亲身经历者,付晓辉实质性参与了我国的探月工作,包括参与嫦娥一号任务伽马射线谱仪数据定标、参与我国首次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参与嫦娥三号任务APXS地面验证和定标、担任嫦娥四号任务科学家团队成员并在2019年嫦娥四号成果交流会上作邀请报告、参与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实验室建设。他表示,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意志。伴随着嫦娥工程的实施,一批批探月人成长起来,不畏艰难、敢打敢拼,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献身祖国的家国情怀。“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将会成为砥砺代代探月人追逐梦想的精神力量,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本次讲座在全院教师中引发热烈反响,老师们纷纷表示要争做“探月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在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后续还会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弘扬探月精神”专题讲座,在全院营造感受百年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的浓厚氛围,让“探月精神”成为引领学院发展的一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