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此,《空间探测技术》课程组积极探索,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建设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仰望星空,培养远大理想
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人类正式进入太空探索时代。虽然空间探测是一门新兴领域,但其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如今已经全面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发展较早,西方世界具备强大的航空航天技术和空间探测能力,建设了多个重要空间探测项目,比如THEMIS、MMS、SOHO、PSP、GPS、DMSP、SuperDARN、EISCAT,其探测领域覆盖从太阳到地球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多圈层立体探测体系,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设备在为人类空间探索提供重要探测数据。《空间探测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向学生介绍国外空间探测领域的重要计划、工程和项目,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思想。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空间探测能力有限,缺乏足质足量的科学卫星和探测设备,许多国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便已投入应用的探测方法在中国可能刚刚起步。探测技术的缺失直接导致我国第一手观测数据的缺乏。目前进行的科学研究仍然以西方世界科研数据为主,我国在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科研进展仍然受制于人,缺乏航空航天事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尽管现实如此,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坚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勇立潮头,奋起直追,在空间探测的多个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长期跟随到自主突破。《空间探测技术》的授课老师均具有海外工作经历,同时直接参与国内多个重大空间探测项目,通过课堂教育“主渠道”带领学生直面东西差距,充分认识我国进行空间探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体会科研工作者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伟大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脚踏实地,夯实坚固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空间探测技术》既不是速成班,也不是简单的行业介绍。作为空间探测的先导课程,它既承担引领学生入门的课程任务,又肩负着“系好第一颗扣子”的重要使命。课程内容包含大量基础知识,如各科学计划的设计理念、技术细节、未来发展趋势等,通过介绍国内外各大案例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同时,课程组将结合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空间方向整体课程设置,将其他课程教授的科学理论在《空间探测技术》的课堂上进一步延伸至探测技术层面,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可探测的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深刻体会究竟什么是“科学指导技术,技术辅助科学”,为培养“科学与技术两条腿走路”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开多扇大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间探测技术》非常重视实践内容,设计有多种类型的课程作业,包括基础知识巩固、探测技术调研、科学数据处理等,对加深学生的课程内容理解有重要帮助。同时空间方向开设有配套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仪器软件,亲自处理实验数据,认真撰写实验报告,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空间探测技术》这门课程不仅要引领学生入门,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实践规范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习惯,塑造学生严谨、细致、本分、踏实的治学风格,使学生领会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坚持良好的习惯和品格,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夯实形与神的坚固基础。
以梦为马,奔向星辰大海
《空间探测技术》不讲大道理,不做无谓的说教,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将一切想传达给学生的内容,有机融合在每一堂课中、每一次作业里、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作力,使学生逐渐明白,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避免眼高手低。《空间探测技术》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空间探测相关工作或深造学习提供基础保障,即使学生未来不从事相关领域,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所领悟的道理,仍然能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
“我仰望星空 /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 那无穷的真理 /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空间探测技术》课程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崇高的理想、强大的精神、丰富的学识,奔向适合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