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微博 微信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空间等离子体模拟实验系统顺利建成并成功运行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08日 20:33 浏览次数:

本站讯  近日,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空间等离子体模拟实验系统顺利建成并成功运行。

该系统由研究院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课题组长张清和教授根据高峰学科和攀登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规划领导团队自主设计并委托加工完成,可作为团队自主研发的微小卫星空间等离子体探测载荷的实验平台;同时配备了多套标准接口,可根据设备利用情况和研究需求向相关交叉学科方向开放。该模拟实验系统由一套直径80cm、长度100cm的真空仓及相应控制系统组成,仓内最低气压可达5×10-5Pa。为模拟电离层等离子体环境,团队还自主设计了两种等离子体源,分别采用双极栅网和背扩散式两种结构,可产生密度低至5×108 m-33×1013 m-3的等离子体,可很好地模拟电离层空间环境。

近年来,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张清和教授依据极区电离层不均匀体的自主观测与科研需求,组建了涵盖空间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空间探测和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专业方向的理工交叉学科团队,成立了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实验室。该实验室由空间科学研究院、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和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共建,旨在在攀登团队“理工融合发展、学科任务互促”发展路线指引下,以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聚力电离层科学研究及探测技术发展,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以期在极区电离层研究、电离层探测技术探索和等离子体探测载荷研发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学科方向,为微小卫星时代的空间环境监测与原创性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目前,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该实验室已成功研制出一套针型朗缪尔探针原理样机(小于1kg,功耗小于1W,数据采样率可达10kHz),并利用所建空间等离子体模拟实验系统进行了系列测试,获取了较好的伏安曲线等关键参量,可较准确的探测测试环境的电子密度和温度。实验室将进一步提高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加强原理样机的小型化,并争取早日完成载荷正样的研制及在轨测试,为推动实施攀登团队“121NX”发展规划贡献力量。



【 作者:邢赞扬   来自:空间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