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微博 微信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有中做客翻译学院博雅论坛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09日 16:16 浏览次数:

本站讯 113日下午,应翻译学院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有中做客翻译学院2020年第23期(总第355期)博雅论坛,以闻外楼会议室及腾讯会议为平台为外国语学院和翻译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外语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俊菊主持,学院部分教师,2019级、2020级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孙有中的讲座从课程思政的意义、基本目标、核心内容、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对当代学生的重大影响。孙有中认为,课程思政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其基本目标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其核心内容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孙有中指出,课程思政面临着挑战,因为外语课程受课程性质制约,教学内容大量涉及对象国有关知识,特别是对象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且外语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完全浸泡在对象国的语言文化之中,所以英语课程很容易被西方文化所垄断。其结果是英语类专业学生很容易言必称西方、称美国,但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中国文化身份意识模糊,甚至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同时,课程思政也存在着机遇。因外语课程包含大量的有关对象国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模态文本信息输入,为跨文化比较与反思提供了丰富资源。当外语教学从跨文化视角展开,外语学习便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文化自信、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独特契机。孙有中表示,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培育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能力,最终通过跨文化比较培养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国际胜任力。

孙有中的讲座既有理论陈述,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以及名言警句来阐释,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有助于拓宽教师们在外语教育与课程思政中的视野,帮助学生们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和家国情怀的理解,在思想教育方面大有裨益。

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亚太学会澳大利亚研究分会会长,《国际论坛》、《中国 ESP 研究》、《跨文化研究论丛》等期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语教育、跨文化研究、美国研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国家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 作者:白明怡   来自: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赵易琳、傅振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