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日,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本科生课外学术活动小组—— “冰相与氢键”学生团队成员、2017级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顾悦同学为第一作者,物理系张鹏教授为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核心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上发表了研究文章《Comparative analysis on hydrogen bonds in ice VII and VIII》,这也是“冰相与氢键”学生研究团队成员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第7篇研究论文。
冰相的两类氢键振动理想模型
“冰”作为水的固态形式,因温度和压强的不同会呈现出复杂的相图,其中有很多相还具有氢有序和无序两类结构。此前在中子散射实验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冰相的远红外光谱中,在分子平移振动区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对于其来源尚未确定。在张鹏教授指导下,“冰相与氢键”团队在研究冰的立方相Ic时,发现此结构的氢有序模型中,一个原胞仅含两个水分子,在简谐近似下,计算所得氢键振动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晶格中的水分子与周围四个相邻的氢键一起振动,能量大,振动方向沿着HOH的角分线;另一种是在前者垂面内的两个正交的振动,由于此时每个水分子只与两个相连的氢键有平移振动,而另两个的键长不变,故振动能量相对较低。根据这一发现,该团队成员在解决了氢无序冰相的结构建模和简正振动模式自动分析这两项技术难题后,陆续对VIII、XIV、X、XVI、XVII、VII等冰相展开计算机模拟。结果发现,由于冰X相是高压的终极结构,氢原子位于两个氧原子中点,变成了金属氧化物结构,没有氢键,其余的冰相中普遍存在这个现象。即由于冰的构型规则,水分子在晶格振动的平移区存在两类氢键振动模式,理想模型下推导出的能量比约为根2。正是由这两类振动模式构成了远红外区的两个氢键特征振动峰。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对可燃冰氢键开展研究,希望在冰相解构方面做出原创的理论成果,为我国新能源开发贡献智慧和力量。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十分重视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地生根,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充分融入到制度设计之中。要求一线教师有条件的都要申报本科生导师,规定所有一年级本科生都要编入一名导师指导的小组之中,并且本科生导师要陪伴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涯。通过这种设计,为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提供了保障和平台,催化了学生的科研参与热情,在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
“冰相与氢键”学生研究团队组建于2017年,由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2016级学生姜璐、曹婧雯、秦晓玲,2017级学生朱栩量、顾悦和2015级学生张凯、王泽人、罗惠文等组成,指导教师为张鹏教授。该团队自组建以来已连续在国际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平均影响因子大于3.0。
论文链接:
1、Comparative analysis on hydrogen bonds in ice VII and VIII
https://doi.org/10.1021/acs.jpcc.9b03606
2、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vibrational spectrum and hydrogen bonds of ice XVII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367-2630/ab1513/meta
3、Investigations of the hydrogen bonds and vibrational spectrum of clathrate ice XVI
https://www.mdpi.com/1996-1944/12/2/246
4、Exotic spectra and lattice vibrations of ice X using the DFT method
https://www.mdpi.com/1420-3049/23/11/2780
5、DFT simulations of the vibrational spectrum and hydrogen bonds of ice XIV
https://www.mdpi.com/1420-3049/23/7/1781
6、Computing analysis of lattice vibrations of ice Ⅷ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RA/C7RA05563C#!divAbstract
7、Computational assignments of lattice vibrations of ice Ic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RA/C7RA04332E#!div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