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要闻  >  正文

新华财经:山东大学(威海)“四个创新”协同发力,铸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7日 08:58 浏览次数:

本站讯  1月6日,新华财经报道校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文章内容如下:

在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征程中,山东大学(威海)紧紧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聚焦基础拔尖人才培养,以创新为引领,构建起了一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四个创新”引擎的强力驱动,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创新成果丰硕,彰显培养实力

自2020年以来,山东大学(威海)在A类高水平学生竞赛领域成绩持续攀升,屡获佳绩,获奖总数高达214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达270项。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连续四年获得国家最高奖4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更是连续斩获6项国家金奖。从校园里走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山东省大学生创业之星等一批优秀创新型人才。

在学科竞赛的舞台上,同样成绩斐然。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连续五年蝉联全国冠军,斩获40项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收获24项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首届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等赛事中,佳绩频传。这些耀眼的成绩,是山东大学(威海)创新人才培养坚实基础和显著成效的有力见证,其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全面开花的繁荣景象。

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生态

着眼于顶层规划,大力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致力于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一系列制度文件的出台,如《青年创新创业联盟工作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使用及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实施方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为创新创业工作构筑了坚实的制度基石。

同时,精心构建了校院两级科创组织保障体系,涵盖11个学院科创领导小组、学院二级创新创业工作站、13个创新教育平台以及7个创新创业工作室,形成了上下一心、多级协同、整体联动的高效工作格局,确保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有条不紊、高效推进。这一体系犹如稳固的“四梁八柱”,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有力推动了创业生态的创新与优化。

专创融合创新,筑牢人才根基

全力打造全方位的专创融合机制,通过“科研立项、科创课程、双创讲堂、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校企领创”五级联动,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在科研式教育方面,连续19年坚持开展学生科研立项,积极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尽早投身科研团队和课题研究,深入实验室实践,实现科研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至今已累计立项10955项,投入经费超1000万元,学生参与率高达80%以上,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竞赛选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

开设79门创新创业课程,实现了创新学分对本科生的全覆盖,为学生构建起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大厦。此外,通过举办多期双创讲坛,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知识和创新经验,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已资助三批36个重点参赛项目,资助金额累计85万元,成功催生了近20项发明专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另外,山东大学(威海)与华为、歌尔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本科生,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式教育的成效。

团队建设创新,激发人才活力

注重创新人才队伍的梯度培育,通过实施导师制、学长制等举措,形成了“导师领航、朋辈助航、自我启航”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包括青苗计划、科研助理、科研班主任、双创朋辈导师团在内的梯队式创新人才队伍。2024年,授牌成立首批7个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由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专家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充分发挥学者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选拔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学校以学科交叉为突破口,整合各学科专业资源优势,面向未来科技领域人才需求,开设了“天文与空间科学菁英班”“量子信息工程实验班”“未来网络实验班”“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科学实验班”“计算法学实验班”等一系列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积极推动文理、文工、人文社科、社科之间的创新性交叉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平台建设创新,助力竞赛孵化

在学校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引领下,山东大学(威海)着力建设13个创新教育平台,整合校友、社会、专业教师等各方力量,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导师团通过双创冬令营、双创咨询室、国赛集训营等多样化形式,年均开展竞赛项目指导100余场,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竞赛指导服务。

依托双创竞赛孵化培育平台,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了“一堂一坛一会一展”四个一双创引领学术品牌活动,连续举办10届“成才杯”科技学术节,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创新经验的广阔舞台,有力推动了竞赛项目的孵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立项启梦,竞赛舞台绽放

自1999年起,山东大学(威海)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并将其作为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了“2+N”竞赛孵化体系,引导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竞赛作品,迈向更高的舞台。朱同学作为校区首个“挑战杯”国家级奖项获得者,开启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逐梦之旅,多年后成长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同学带领团队在2006年研发的汽车安全驾驶系统(DMS),在第五届“挑战杯”省赛中荣获一等奖,为其AI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石,如今赤子城科技的自有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画疗心团队历经三年时间,建立起以艺术疗育为支点的孤独症儿童陪护体系,项目获得首届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全国季军,公益帮扶模式辐射全国15所高校。

创新文化引领,全员创新共进

坚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带动专业教师参与“三全育人”全过程。空天光谱信息与智能应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凌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深空探测任务,为我国行星科学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

通过选树各类创新创业典型,充分发挥朋辈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张同学从本科期间积极参与各类创新活动,到登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冠军的舞台,如今在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并担任学生创新学社会长,他的成长历程激励着学弟学妹们传承山大基因,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山东大学(威海)将紧密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发展需求,深入贯彻学校党委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学生竞赛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续写山东大学(威海)创新人才培养的壮丽篇章。

文章链接:https://bm.cnfic.com.cn/sharing/share/articleDetail/301123188434558976/1?date=1736158429000


【 作者:李彤彤、张文学   来自:新华财经     责任编辑:曹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