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2月3日至6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在天津大学举办。校区共有7支团队进入国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2金5铜的优异成绩,获国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威海校区《基于立方星技术的空间创新性应用》项目获产业命题赛道国家金奖,这也是山东省高校首次获得产业命题赛道国家金奖。《迎刃而解——数控机床绿色精密加工技术赋能方案开创者》项目获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国家金奖。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门会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大学承办。作为教育部唯一主办的创新创业赛事和山东大学唯一A+类大赛,大赛在高校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人才评价等工作中占有重要权重。今年大赛共有来自国内外151个国家和地区5296所学校的421万个项目、1709万人次报名参赛,1260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423个项目获得金奖。

校区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多次召开工作会推进大赛组织工作。自2022年11月份启动校赛以来,校区有关职能部门广泛动员,各学院积极组织、协调配合,共吸引809个项目报名、超过3000名师生参与竞赛。在省赛决赛阶段,校区共斩获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8项,刷新校区参加省赛最好成绩,10件金奖作品中有7件获推荐进入国赛,推荐数量位列省内高校前列。为全面提升参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区通过“双创”冬令营、双创咨询室、创新创业大讲堂等平台,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多轮辅导培训活动40余场。总决赛期间,校区整合各方资源,为决赛队伍备赛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近年来,校区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以“四个支撑”为引领,构建了“四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经验先后被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专题报道。下一步,校区将进一步发挥竞赛育人的辐射作用,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金奖项目简介:
《基于立方星技术的空间创新性应用》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星瞳”团队承接的是北京未来宇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给出的命题“基于立方星技术的空间创新性应用”。近年来,立方星因其成本低廉、快速开发和灵活部署的优势,在航天任务中愈发受到青睐。张清和教授在此方向提前布局,组建学科交叉团队,吸纳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杜清府教授和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的李延辉高级实验师等专家,以王进、谢新尧等博士研究生为研发骨干,经过七年的技术积累,研发出电离层粒子探测载荷(星瞳)样机。星瞳载荷性能指标可达国际领先水平,并采用高度集成的设计,首次攻克了“极弱信号检测”难题,在探测空间分辨率上也有较大的突破。
《迎刃而解——数控机床绿色精密加工技术赋能方案开创者》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超特科技团队通过调研发现高端蓝宝石和碳化硅衬底及外延材料面临着加工工序多、加工良品率低、加工成本高的制造难题,团队针对上述痛点攻坚克难,突破电化学放电加工技术应用领域,巧妙地将运用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电化学放电技术应用于又硬又脆的半导体衬底及外延材料的加工中,通过三次技术攻关,实现了超声辅助内喷液电化学放电磨削一体化技术,并根据技术指标和加工产品需求,设计出两种超特刀柄系统赋能方案,分别应用于蓝宝石与碳化硅加工场景中。未来,团队将突破超硬超脆材料的加工瓶颈,助力高端制造业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