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出图片
校区首页 投稿系统 旧版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要闻  >  正文

一区一案!校区与威海经开区携手打造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7日 15:37 浏览次数:

本站讯 2021年,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校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化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一区一案”合作共建,主动为政府及企业、学院及师生“办实事”,成果丰硕,为双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将校区与经开区校地合作扶持经费(二期)一次性拨付到校区财务账户,并提出了下一年度校地合作绩效考核指标,校区同时启动了与经开区合作共建任务事项的分配调整等工作,双方的合作共建进入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携手共赢、相融共生的崭新阶段。

 

一、为校区“新亮点”建设汇聚发展新资源。校区与经开区的合作共建,在为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教创新支撑的同时,也为新发展阶段校区加快落实山东大学“七大战略”,推进学科融合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双一流”建设“新亮点”,争取了新资源。一是有力支持学院发展。推进学院与大院大所合作,为中船重工第716所(以下简称“716所”)威海研发中心建设提供高教支撑。校区安排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等为研发中心进行专项人才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等团队全面参与研发中心科技攻关项目,助力教学科研工作提质升级。二是带来社会合作资源。建立畅通的合作联络机制,便于将经开区将科技、智库、人才的有关需求迅速传递到相关学院及山大威海工研院、发研院各创新团队,搭建起了服务社会的合作桥梁,实现“发展需求端”与“创新供给端”高效贯通。三是拓展“三全”育人路径。通过合作共建,更多青年学生有机会到经开区政府、企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同时,也能够参与到教师创新团队的科技、智库项目,在“实践一线”接受锻炼。2021年,校区商学院“红色引擎”暑期实践寻访团,系统性调研了经开区崮山镇等地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情况,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二、为经开区“活力新城”注入创新发展新动能。2021年,校区与经开区持续精准对接,多次组织开展“校企双进”等活动,汇聚“一校三地”社会服务力量服务经开区发展,为经开区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核心区和精致城市样板区贡献新力量。一是支撑创新平台建设。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科研团队全面参与麒麟云威海实验室建设,为经开区重点支持建设的716所威海研发中心提供人才、智力支持。2021年,学院挂牌成立联合实验室,组织老师、学生组成20人的科研团队,全面参与和承担了Maple软件测试、数据管理系统等相关项目的研发工作,并为研发中心制定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计划与方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二是为经开区引才留才。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经开区内就业创业,组织在校生到经开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观摩学习、实习实践,配合经开区做好用人单位学生就业推介宣传和招聘等工作。2021年,校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在校园春季招聘会设置“开放之区,活力新城”威海经开区企业招聘专区,并先后为经开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20余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先后组织三百多名师生到日月光半导体、电美世光机电等经开区公司进行实习实践。山东大学威海校友会组织约20位校友企业家到经开区智慧谷实地考察并座谈交流,服务经开区“双招双引”。三是提供订单式科创智库服务。针对经开区相关单位需求,先后有山大威海工研院院长周传健、执行院长朱波等十余名专家教授与安然纳米、威海德瑞合成纤维等十余家企业进行科技合作对接;发研院自贸区咨询团队等赴经开区调研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发展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经开区崮山镇等开展“党建+引领基层发展”共建。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研究与决策咨询、社会服务等精准对接。四是推动“三链”融合发展。通过注册企业、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助力经开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以工研院科研团队技术为依托,在经开区注册孵化的埃尔法(山东)仪器有限公司,实现激光气体检测项目落地转化,公司2021年前三个季度销售收入2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十余个。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张亮老师与经开区公司合作研发的创新型大型石油气管道检测机器人,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并在留学人员来鲁创业大赛中获奖;周强老师与经开区企业合作开发的多路线束回路导通机产品,应用于汽车线束的生产检测等领域,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

三、“一区一案”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校区与经开区签署的校地合作协议是对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新一轮深化合作共建协议的具体落实。协议签署后,校区强化顶层设计,拿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双方合作取得实效提供了有效保障。一是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校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等理工科创新资源及人文社会科学智库优势,为麒麟云威海实验室提供专业人才定向培训,开展研究生培养,组建项目研发团队,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经开区就业创业,提供专家决策参考,开展“双招双引”合作对接等具体项目,做到合作有的放矢,突破有重点方向。二是凝聚“校地所”协同创新力量。与经开区、716所围绕推动威海研发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共建,分别签署了校地、校所深化合作协议,三方发挥各自的人才、资源、项目优势,共建高端平台,携手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发展新生态,携手打造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三是建立合作共建闭环工作机制。校区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任务分工、推进项目合作、突出服务成效、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工作闭环,作为深化校地合作共建的重要保障。成立校区合作发展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单位服务社会的职责与工作范畴,“握指成拳”形成对外服务合力,凝聚校区力量共同推进“一区一案”合作;对任务进行有效分解,与经开区签署合作协议后,确定了6个部门及单位直接承担任务事项,确保协议内容落实落细;根据经开区需求及经费到账情况,确定并编制发布了7大项目标绩效考核指标,按要求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调度和分期考核,向共建方提交专题工作报告;坚持需求导向、任务导向、结果导向,综合项目达成度、工作成效、经费执行情况等,结合新的目标绩效要求,对项目承载单位及经费分配等进行动态调整。

下一步,校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等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落实学校“一体发展”“服务山东”等战略部署和“十四五”社会服务工作发展规划,着力完善服务威海精致城市建设2.0版工作方案,持续深化与经开区合作共建,凝聚校内外力量,携手打造“一区一案”校地融合发展新模式,助力威海“五化”城市建设,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山东大学在山东省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挑大梁、担重任、建新功作出应有贡献。

 

【 作者:文/段兴立、梁春圆 图/王婉霞等   来自:校地合作与校友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戚伟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