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近日,山东大学“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团队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课题组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过多年的联合科研攻关,取得了关于太阳耀斑的地球空间效应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Physics上发表题为Solar Flare Effects in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的论文。这项重大成果的产生不仅有赖于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还得益于国家和学校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而研究过程中的国际科研合作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科研合作可以凝聚海内外科研力量,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挖掘创新潜力、加速科研攻关,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学校领导、校区领导多次到学院调研指导工作,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力促进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科研合作从“点点红”到“满庭芳”,联合攻关的“乘法效应”逐渐显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层出不穷。
依托重点平台,推动国际科研合作长效发展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注重以国际高水平实验室为平台,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在优势研究领域加大科研攻关,突破重大科学问题瓶颈,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
此前,“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团队磁层与太阳风相互作用课题组和行星科学课题组提出并证实“地球风”可在月球表面生成水,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业内权威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并被《自然》杂志和美国天文学会收录为研究亮点。在这项研究开展过程中,日本宇航局宇宙科学研究所太阳系科学系不仅提供了KAGUYA卫星等离子体能量角以及成分实验仪器供实验团队观测月球等离子体环境,采集相关数据,还对如何使用和分析该数据进行了详尽的指导。此外,磁层和太阳风相互作用课题组也与伦敦大学学院大学空间物理与气候系穆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建立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合作发表了涉及太阳风与磁层的相互作用、磁层中的波动及太阳风进入磁层等领域的17篇SCI文章,同时深度参与了Cluster、双星计划以及MMS和SMILE等卫星探测计划;课题组长史全岐教授于2019年成功获批了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行星科学课题组则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在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海外教师访学和交流、实验室建设和本科授课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引进《行星科学导论》、《行星遥感及光谱学》、《行星地质学》等三门优质课程,还合作建立了行星数据系统(PDS)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国内唯一开展行星科学教学和科研的实验室。
今年2月,张清和教授带领的磁层-电离层耦合课题组在地球极区电离层上空发现“太空台风”,该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并被Nature选为研究亮点,该成果的产生,得益于由张清和教授牵头的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资助的国际科研团队项目以及学校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项目的支持;磁层-电离层耦合课题组还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物理学部在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高端外国专家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计划在极盖区动力学过程及其空间天气影响研究方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核物理交叉科学中心课题组与南非的iThemba国家实验室开展合作十余年,在原子核对称性自发破缺等研究领域合作完成了多项工作,并合作发表了高水平文章,其中包括:首次报导了80核区第一例手性候选核,在78Br中首次报导了多重手征带间的八极关联效应,首次将80核区手征岛的边界扩展到N=47等;卫星导航与遥感课题组与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在大地测量技术、从海面至深海的全方面海洋研究等领域开展了深入交流,引进了该校《卫星导航与遥感研究进展》课程,双方还联合参与了威海市卫星导航与遥感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日冕与太阳风物理课题组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了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聚焦于结构化太阳大气中的低频磁流体波动这一对象,着力探索其在大气参数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对太阳大气加热的贡献,并开展了科学研究、联合培养博士生、派出博士后交流、青年教师赴该校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太阳大气物理与探测课题组与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英国卢瑟福.阿普顿实验室、韩国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实测天体物理课题组与美国弗罗里达国际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天文台、印度的阿耶波多观测科学研究院也开展了长期稳定的合作,联合发表论文十五篇以上。
坚持引育并举,推动国际科研合作特色发展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在国际科研合作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一方面源于教师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源于国家和学校对国际科研合作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学院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科研要素的跨境流动。
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推动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一环。目前,共有7名外籍教师在学院任教或者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学院鼓励教师赴海外进行长期研修、短期学术交流或参加学术会议,每年均派遣教师赴海外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进行长期的访问和交流,每年有教师二十余人次赴海外参加学术会议或者短期学术交流。学院积极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先后举办了“湍流、磁重联及高能粒子”物理讨论会、太阳过渡区成像光谱仪(IRIS)研讨会、第十四届国际太阳风会议、“太阳及恒星上的爆发式能量释放过程”国际研讨会等,并计划于今年在线上举办子午工程高端用户国际研讨会和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过程和空间天气扰动国际研讨会。这些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为科研人员与国际一流专家展开深入而广泛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对提升学院在相关学科的研究实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促进共兴共赢,开拓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合作
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十分重视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联合科学研究,也积极吸引相关国家人员来学院从事专职科学研究工作或攻读博士学位。
日冕与太阳风物理课题组与俄罗斯科学院日地物理研究所、印度天体物理研究所相关学者共同申请并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合作研究项目资助;太阳爆发与射电技术课题组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就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学研究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双方同意共同开展教师、学生和科研交流活动。在学校的支持下,结合“学科高峰计划”,学院还设立了专职科研岗位以及博士后岗位,2016-2020年,共有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7位博士后人员来校开展专职科研工作,3位博士生来校攻读空间物理学博士学位。
以此为始,未来可期。今年年初,在中共山东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学校党委提出,要“大力支持通过跨学科平台建设促进国际科研合作,继续推进与各国高校、科研机构等在相关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不断加强国别研究中心建设,努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方面作出山大贡献。”这为今后学院国际科研合作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在学校党委和校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将以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研发为重点,提升技术孵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科研合作力度,建立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国际科研合作网络,打造空间科学研究国际品牌。学院也坚信,依托学院与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多年合作的积淀,继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为学校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学校在世界科研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山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