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2020年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校区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强院兴校行动实施意见,着力推动学院落实“服务山东”战略,激发办学活力,将学科专业优势与威海产业发展、县市区发展深度结合,将自身的科教资源与政府、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建设社会合作优势项目、重点平台,在产教融合中争取外部资源充实学院力量,为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供源动力与“试验田”。在校区的统筹规划下,各学院与威海重点企业、各县市区产教融合快速推进,平台建设富有成效。
高区:科教资源支撑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区”)是校区所在地,区域创新体系完善,高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引领与示范区。校区全力支持高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强,双方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要素凝聚等方面成果显著。2019年,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重要工程——材料与空间科学科研楼、新工科与交叉学科科研楼项目在校区开工建设,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中2万平方米用于工研院建设),总投资超过5.3亿元,目前主体框架建设已完成到7层。综合性科研楼建成后,将成为高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工研院、发研院等“山大系”创新发展力量将在此注册,并作为主要发展聚集地。由高区管委、威海校区、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三方共建的威海高新区山大实验学校已于6月正式签约,这为高区带来了威海最优质的基础教育品牌和精品教育工程。学校投资6亿元,设计水平领先,师资课程资源、管理水平一流,将为高新区快速发展凝聚更多高水平人才,提供具有独特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环翠区:海洋科技助力浅海科技湾区建设
2019年底,校区汇聚海洋学院等海洋科技资源,与环翠区共建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校地合作平台。中心着眼于推动威海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与校区海洋学科内涵提升,重点打造双方涉海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孵化器、涉海科研中试基地、海洋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海洋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环翠区在远遥为中心提供2000平方米场地并纳入创新园扶持政策。2020年,中心将投入500万元用于建设发展,引入3个省级平台、新建2个以上涉海科研团队,设立或引进3家实体公司。中心的设立为威海市加快浅海科技湾区建设,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城提供了创新动能。
经区:麒麟云链式合作推动全面共建
2020年6月,校区凝聚信息等学科力量,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区”)管委、中国船舶重工第七一六所(简称“七一六所”)、天津麒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签署五方合作共建协议,集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共建麒麟云实验室与创新产业链,建立合作新生态,经区将设立专门的合作经费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将全面参与麒麟云威海实验室建设,负责专业人才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团队的推荐,以及相关项目的研发等工作。在麒麟云项目的基础上,校区与七一六所的合作不断深入,双方就科技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智力服务、人才交流等达成框架合作意向,进入协议签署阶段。目前,校区与经区在创新合作、创业扶持、人才供给、人员培训、智库咨询等方面形成合作共识,已经完成合作协议论证工作,进入审核阶段;协议签署后,经区将为校区相关科研、创新团队带来近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文登区:大数据研究支持区域精细化成长
校区与文登区政府、企业就大数据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团队在文登区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智慧农业等领域产研合作。2020年5月,校区与文登区共建社会信用和现代社会治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据科学研究郭亮团队为文登区“党建+信用”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安防及社会信用智能物联网系统建设等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期,与文登区企业——威海市驰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慧农业研究与实现”合作项目,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研究姜斌团队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提供大数据科技服务,项目合同金额500万元,为近年来校区单项合同金额最大的企业委托项目。
临港区:新材料研发撑起千亿级产业
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是威海市重点发展的千亿级产业,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临港区”)拥有国家级碳纤维产业园区和特种纤维产业孵化平台,在服务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上优势明显。2020年6月,临港区管委和工研院签署共建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中心协议,双方通过属地资源与人才及科技优势的结合,开展技术成果的中试与产业化,共同打造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临港区将为工程中心提供科研孵化办公楼、中试车间等硬件条件,并在协议期内提供1000万元,用于中心运营与产业化发展。一校三地科研力量在地方发展需求的牵引下,通过工研院平台,在临港区汇聚融合。校区新材料领域有关科研力量全面参与中心建设,以及有关特种纤维与复合材料项目研发攻关;先进制造业联合研究中心也将纳入工研院统一管理,共享发展资源。
下一步,校区将进一步发挥驻地服务优势,强化与威海市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精准联系,拓宽学校与威海市合作路径,争取合作资源,为各教学科研单位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院企合作社会服务体系,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学科提质升级发展,增强办学能力,提供特色服务与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