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师教学创新,校区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月”活动。经各学院推荐,共有13个学院的34门课程向校区教师开放观摩。授课教师们精心准备,悉心传授知识,观摩教师们虚心学习,深入交流和研讨,活动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热烈的反响。为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推广作用,营造开放、共享、共促的教学氛围,进一步促进青年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与教学策略,激发教师求知问道和探索创新精神,促进教师凝练成果和反思实践,特别推出“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对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突出思想育人功能、颇具育人成效的课程进行宣传和报道。本期我们走进文化传播学院郑薇老师的《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堂。
文明互鉴、模式革新:走进文化传播学院郑薇老师的《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堂
《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程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程。课程以“文明互鉴”为内核,聚焦世界文学发展脉络中的思想流变与精神遗产,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阐释能力。同时,着力构建兼具历史纵深与现实关照的课程思政新格局。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已具备基础史实认知的现状,课程突破传统国别文学史的线性讲授模式,以“文明对话中的中国立场”为隐性线索,在比较视野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
一、 破壁重构:从知识灌输到文化互鉴

面对外国文学文化“他者性”带来的文化隔阂,郑薇老师以“问题意识”为牵引重构教学内容。围绕外国文学中“人的母题”这一核心,将教材内容整合为“诞生之初:自我发现的喜与忧”“巨人出场:人文精神的肇始”“诗意栖居:浪漫主义与对个性的发现”等6大主题单元,通过设置“如何理解异域书写中的东方主义”等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跨文化比较视野。在讲授希腊神话时,郑薇老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神话英雄的异同,在观点碰撞中领悟文化差异。
更具突破性的是贯穿课程始终的“文化互鉴”思政线索。从中西神话英雄原型的异同,到但丁《神曲》中的幻游想象,再到歌德“世界文学”观的当代启示,课程精心设计思政专题。主讲教师郑薇介绍:“在分析《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时,我们特别引入莫言的创作实践,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这种对比研讨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比较不是优劣评判,而是文明互鉴。在课堂上,当师生用女性主义理论重思《简爱》时,不仅解构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别话语,更自觉思考新时代的女性发展观;在解析《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时,既解码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理想主义与现实的荒诞碰撞,更开始思考“理想主义在不同文明语境中的多元诠释”这一话题。 此课程的教学方式使课程超越知识传授层面,成为培养学生文明互鉴能力的支点。正如郑薇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所言:“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外国文学研究者,更是能在文明对话中守护中国立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新时代人文使者。” 《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程力图使异域文本在课堂中焕发新的阐释生命,以比较视野的拓展成为文明互鉴的实践路径。
二、模式革新:从单向传授到协同建构
课程创新采用“双螺旋培养机制”:理论教学主线聚焦文学思潮演变与文本细读方法论,实践教学辅线则聚焦能力转化,在课程中引入“文学+”跨学科研讨话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如课程关注《威尼斯商人》中的法律意识与契约精神、西方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新旧经济意识对比等。这种浸润式培养使学生的批判思维显著提升。

在讲授名著《红与黑》的课程中,郑薇老师引入中国翻译史上围绕其进行的大讨论。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罗新璋等著名翻译家的《红与黑》译本,引导学生思考:有些译本注重汉语韵律美,将司汤达的心理描写转化为充满张力的白话散文;有些译本则强调“异化”策略,保留法语句式的陌生化效果。这种差异引发学生对“翻译”问题的深层思考。2023级机电学院的邱海鹏同学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表示:“民族化的翻译更能让中国读者感受到于连内心的挣扎,但‘异化’的效果更贴近原著的哲学深度。”他的观点引发了同学们关于“翻译目的”的思考。在译本对比的基础上,郑薇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们为Z世代读者重译《红与黑》,如何在文化忠实与传播效果间找到平衡?”学生们随即展开头脑风暴,有人提议制作“双语对照动态注释版”,有人建议开发AR沉浸式阅读程序,将翻译选择权交给读者。
从单向传授到协同建构,开放式的课堂讨论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正如2023级法学专业陈杨念同学感受到的:“当我们争论于连的野心究竟是个人奋斗还是阶级叛逆时,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红与黑》的翻译史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经典永远在流动中焕发新生。”
从文本阅读到文明互鉴,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仍在路上。来自2022级数学与统计专业的陈宇涛同学在课程小结中这样写道:“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人们在灭亡之际,将各国文学经典刻于巨石之上,意指后来者,我们曾来过。所谓经典,它的价值在于传承,如一团不熄的火焰。人类或终有一灭,但若此火不灭,便使文明未断。这是我能想出世界文学经典的终极意义。” 引导学生在解码经典时同步锻造文明阐释力,让思想火花在师生共构的对话场域中持续迸发,这正是《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课堂对人文教育深层价值的探索。
个人简介:郑薇,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文化、现代主义文学方面的研究。曾获“山东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省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山东大学2021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山东大学第三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山东大学(威海)2021年度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征集一等奖、山东大学(威海)2022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征集一等奖。